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梦想相通!7封来自非洲人民的邮件带你走近“中非时间”

2018年09月02日 14:15   来源:中国建筑   

  这是一次不以山海为远的热烈拥抱,

  这是一场中国梦与非洲梦的交流相融,

  这是一条务实合作、真情付出的亲密纽带,

  这是一幅责任担当、建造奇迹的和美画卷……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在即,

  中非合作发展也将开启全新的时代。

  合作共赢,携手构建

  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成立18年来,中非贸易额增长17倍,

  中国对非投资增长100多倍,

  中非友谊在“真、实、亲、诚”的

  沃土里茁壮成长。

  一项项改善福祉民生的基础设施,

  一座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型公建,

  从经贸合作到文化融合,

  从经济援助到共建共赢,

  中国建筑扎根非洲热土,

  为非洲人民注入了新希望。

  一个个宏大的工程的诞生,

  “建”证着中非友好

  和非洲现代化进程的提速!

  梦想相通,民心相融,

  在这片非洲大地上,

  中国建筑又留下了怎样的动人故事?

  日前,CCTV-2《我与一带一路》节目

  报道了由中国建筑承建的位于东非高原

  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国家体育场工程。

  这座埃塞首个能承接国际赛事的体育场,

  建成后可容纳6万人共同观看赛事。

  ▲

  埃塞俄比亚斯亚贝巴国家体育场工程

  华美,中建八局埃塞俄比亚当地雇员。

  仅用两年时间,

  她从临时翻译成长为懂技术的业务骨干。

  她建起中国与属地员工的语言桥梁,

  为两国员工的思想互通“铺桥引路”。

  ↓↓↓

  2013年,华美曾前往中国广东,这是她和中国缘分的开始。在这里,她得到了她的中国名字:华,取自于中华的华;美,代表美丽的埃塞俄比亚女子。在中国的生活令华美难忘,回国之后,华美加入了中国建筑,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员工。

  最初,华美担任项目翻译工作,面对两国员工迥异的工作习惯,在关键时刻华美经常要充当中方与当地工人的“救火翻译”。随着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华美开始与业主方复核工程量,学习使用设计软件。现在的她,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商务合约工程师。

  华美说,听师傅说自己的工作在中国有专门的专业,需要学习土木、管理、经济、会计等领域。一开始她不明白,搞工程知道土木就够了,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知识?后来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她理解了,搞工程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

  为了不愧对领导的重视,华美总是最早来到工程项目部,又最晚离开工地的那一个。正值雨季的斯亚贝巴市,不少建筑公司都已停工,但中建同事们不畏险阻的精神早已融入华美心中,身为工程师的她知道工期紧张,耽误不得。

  为了打消工人的不安,华美亲自驾车前往工地现场,给当地员工讲解安全知识,进行安全示范,“我们一起加油干!”华美这样对大家加油打气。她的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深知体育场的建设任重道远,早一日完工,就能早一日改变大家的生活。于是,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大雨倾盆,工地现场的施工热情从未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事实上,华美是中国建筑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非合作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聘用属地工人,不仅提升了其施工技能,还为埃塞俄比亚培训了数十名工程技术工程师。在中国建筑的日子,彻底改变了华美的生活。她感谢“一带一路”和中国建筑让她今后的人生走得更高更远。

  中国建筑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中国建筑建设的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项目,全长约536公里,是中刚建交50年来,两国间最大、最重要的合作项目,被刚果(布)人民赞誉为“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对刚果(布)具有重大经济、政治意义。

  公路的起点站有一个绵延数公里的市场,商贩艾那尔说,“一号公路项目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商机,现在每个月赚到的钱足以养活我的兄弟和孩子们。”不仅如此,曾因经济困难辍学的他还有一个大学梦,攒够学费他就能重返校园。像艾那尔这样的商贩,在一号公路上就有一千多个,他们自发的组成了集市,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在中建五局一号公路项目现场,活跃着一群当地黑人女工,被中国人亲切的称为“黑珍珠”。 刚开始,前来应聘的她们语言不通,没有工作技能,无法满足施工需要。但项目部没有放弃她们,悉心对她们进行汉语培训,让熟练的中国工人传授她们劳动技能,还为其量身定制招聘、管理及薪酬制度,在保障工资收入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她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渐渐地,她们开始清沟排淤、搅泥和灰、铲土卸料、边坡种草,与男人们一同为建设“未来之路”努力。

  有了工作和收入,女工们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换来丰厚的劳动成果,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们从未想到,一群中建人的到来,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如今当地人见了中国人,都会满面笑容地翘起大拇指,说一声:“你好!”愿意加入到中建团队的当地人也越来越多。

  ▲

  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

  项目建设期间,中建国际为刚果(布)沿线人民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从建造理念、施工标准、技术工艺方面全方位培养属地化工程技术人才。项目团队发现沿线村落交通出行不便,便无偿为村民修建进村公路和桥梁,还帮助大家修建学校、饮水和卫生医疗设施……这一项项惠民利民的心意,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改善了民生,促进了中非文化交流,架起了中非友谊“心”桥,以中建央企担当助力大国外交。

  修的是路 连的是心

  法国某全球领先的建筑公司作为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项目的监理方,在项目伊始,对中国建筑如何将这条被“遗弃”公路修通持有疑虑。

  “法国监理方要求,所有试验均须有其试验人员的参与,方可承认中方的试验结果。”全线几十公里,需要试验检测的段落何其多,监理方试验人员又有限。项目大桩号靠近反政府武装聚集地,尽管当地政府为项目配备了驻军加以保护,中建八局一号公路项目分部的卞朋余还是亲身遭遇了劫匪事件。但在大桩号出图后,他仍身先士卒,带着监理及黑人朋友们去取样,每天早出晚归,使得土工试验能走在施工进度的前面,连法国监理都不得不敬佩他的胆量。

  除了果敢诚信的中建人,项目还有一群黑人朋友。相对于国内工人,黑人朋友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纯熟的技术,却不缺匠人精神。他们好学肯干,吃苦耐劳,试验取样,现场测量,敬业的他们从零杂小工逐步成长为技术工人。  

  为了节约往返工地和食堂的时间,大家顶着烈日在施工现场吃饭,时不时拉土车经过带起一片尘土,而这样的环境却从未有人抱怨过。因“路”结缘,因中非友谊,而彼此携手,中国建筑也在非洲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奇迹。

  China Good!

  我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吉布提,天然的“桑拿室”,在40℃高温下工作几个小时,脱下鞋子能倒出两汪汗水。中国建筑历经30个月,在这里建造了中资企业在东北非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港口——非洲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口(一期)工程。

  ▲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口(一期)工程

  在吉布提建工程,面对的是“要什么没什么”的窘境,生产生活资源极度匮乏,几乎所有物资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个市场动不动就买断货,特别是一些五金件以及设备配件,坏了可能就要从国内空运过去。”项目总工张兵文说。建设临时营地、生产保障场站、海水淡化厂、发电机组……在这片贫瘠的火山岩上,中建港务团队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吉布提速度”和“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建设奇迹。空余时,大家在办公区种起花草,打造“戈壁小绿洲”;临设门前的“羊肠小道”被亲切地命名为“南京路”、“世纪大道”,一解思乡之情;春节大家聚在食堂,吃了顿美味的年夜饭……

  担当的,不仅仅是“中国建造”的责任。他叫Walid,是中建项目部的一名司机。一次开斋节后,他将蛋糕作为感恩节礼物送给了项目部,他说:“两年前,我只能靠接点零活勉强养活家人,如今有点小底气,考虑给女儿挑选一个好学校,为一家七口买个好点的房子,感恩中国建筑给了我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吉布提建设的几年时间,中国建筑累计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三千余次,定期为其开展技术、质量等专项培训,为属地员工提供学习机会,提升了其职业竞争能力。

  港口的夜很美,踱步在码头上,吹吹海风,自豪感油然而生,每每遇到路过的中国人,当地居民都会不禁竖起大拇指,连声赞道:“China Good!”吉布提总统盖莱访华时称赞中国建筑:“中国人用了3年,做成了我们一百年没有做成的事!”  

  “回炉重造”的“问题青年”

  “That was a big year for my tiny life.”4年前,20岁的纳米比亚小伙Anton还在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逍遥日子。要不是父亲“驱赶”他去中建二局承建的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回炉重造”,谁会想到他能是棵“优秀外籍班组长”的好苗子。

  Anton所在的纳米比亚湖山铀矿是中国在非最大的实业投资项目,也是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标志性工程,这座八氧化三铀资源总量达28.6万吨的铀矿,足以供应20个核电站运转近40年!

  ▲纳米比亚湖山铀矿

  跟施工工程的“大体量”相比,劳动力输出的“小排量”便显得格外不协调。刚入职时,Anton也跟其他非籍工人一样崇尚休闲的生活态度,慢节奏干活,快速度享受。

  为了改善这样的碰撞,融入地方,中方管理人员推出了“雷锋学堂”,为每位非洲兄弟配备了业务和生活导师,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这让“贪玩好奇”的非洲兄弟眼前一亮,工作之余还能学东西,中国传统节日、安全施工培训……好玩有趣的东西不仅让Anton成了“雷锋学堂”的常客,还成了项目上有名的“问题青年”。

  好问的他不仅现场问、办公室问,连食堂饭桌和宿舍床上都在问。一开始,Anton也就问问生活、文化差异这些简单问题。可慢慢地,问题开始转向安全生产、施工工艺、班组管理,有时他着急起来,英语不算溜的师父也常“有嘴说不清”,在不断的学习努力下,Anton逐步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钢筋班班长、工长助理、项目首个优秀外籍班组长!Anton的父亲打趣说:“看来,中国建筑的项目还真有‘回炉重造’的魔力啊!”

  四年间,中国建筑共解决属地就业近万人次,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百余场,培育了数十名优秀外籍施工管理人才。更令人兴奋的是,湖山铀矿的建成有望使纳米比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天然铀生产国和出口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建筑一直在努力!

  我有一个中国爸爸

  5年来,“一带一路”以真诚合作促民心相通,中非人民的友谊故事不断延续。聊起自己的“中国爸爸”,中建装饰阿尔及利亚员工辛瑞如数家珍。

  辛瑞在中建嘉玛大清真寺项目工作很多年了,当年,20岁出头的他在项目工地当小工,搬水泥、运石沙,跟50多岁的库管大爷王跃刚熟络起来。辛瑞机灵、勤奋,跟着王跃刚学材料知识、学中文,深得王跃刚喜欢。有一天,辛瑞对王跃刚说“我的法语名是CHINOIS,是中国人的意思。名字是爷爷取的,爷爷去过中国,对中国有美好的回忆,他希望我有机会也能到中国看看。我特别喜欢您,可以叫您‘爸爸’吗?”王跃刚欣然答应,辛瑞逢人就说“我有一个中国爸爸”,学习也突飞猛进。

  ▲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

  后来,王跃刚退休回了国。“我好想念我的‘中国爸爸’,他教会了我很多技能,也鼓励我不断进步,我已经从小工成长为一名工长了,现在还有幸参与嘉玛大清真寺的建设工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去中国看望他。”辛瑞望着远方,眼角泛起了泪花。

  他提起的嘉玛大清真寺,建成后将成为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其265米高的宣礼塔将成为世界之最,辛瑞感慨道:“中国建筑不仅让我学到了先进技术,还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包容,我是一名穆斯林,每天要在固定时间做祷告,项目还贴心地为我们祷告提供了便利。”

  泰克:能参建这样的工程

  真是倍儿有面子!

  在阿尔及利亚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中建装饰采购的当地材料都是由阿籍员工泰克完成的,他此前曾随中建参与过多个工程建设,如今,他不仅是中国的老朋友,更是材料采购的行家里手。

  22万平米,6000人大会议厅,总统元首接待区等等,宏伟壮丽的阿尔及利亚国际会议中心不仅造型复杂,更让中建阿尔及利亚公司倍感压力的是装修全部采用阿拉伯特色摩尔风格,天然石材使用量极大,种类繁多,造型复杂。这对材料采购提出了严峻考验。四年时间,泰克和中国同事一起,四处寻找一流材料,项目团队再使用精细的镶贴工艺,达到完美的装饰效果,赢得了世界级监理公司的肯定。

  “我在电视上看过你们中国的人民大会堂,对我们阿尔及利亚人民来说,这个项目就像人民大会堂一般庄严神圣,我能够参与这样的工程,真是感觉倍儿有面子……”泰克提起这个项目,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阿尔及利亚国际会议中心

  项目竣工时,泰克看到了阿尔及利亚国家电视台铺天盖地关于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开业的报道,目睹了总统布特弗利卡为其揭牌,他感慨道:“太开心了,我要让家人朋友们都看看,在这个国家级会议中心里,有我精心采购的材料,能参建这样的项目,我自豪!”

  自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

  中国建筑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经营脚步遍及非洲51个国家,

  建设了被誉为“梦想之路”的

  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

  埃及新首都CBD项目、援非盟会议中心、

  中刚非洲银行等一大批对中国

  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和所在国头号工程,

  助力中非友好和非洲的现代化进程。

  近5年来,中国建筑

  在非签约额达205亿美元,

  通过参与非洲经济、民生、

  文化、军事等方面建设,

  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化了中非友谊。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