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战士”地面显身手

2018年08月17日 07:43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郭静原

  在挑战自然界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运输、抢险、侦查等多种任务,人们不得不利用智慧创造工具,如今正孜孜探寻着如何利用无人平台跨越障碍,同时延展多元应用。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由陆军装备部等主办的地面无人系统活动引人瞩目:展区布置了具有多种障碍的野外模拟环境,展示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地面无人系统先进成果,并通过搭建民用、军用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平台,推进地面无人系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在没有道路的野外环境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腿”和“脚”行走前进。

  只见,由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带来的灵巧作业六足机器人,如螃蟹般横向行走——它脚踩“猫步”,煞有介事地从桌子底下钻过,遇到障碍物便会自动停下。“这款六足机器人能如同人类一般上楼梯,其搭载了丰富的高科技传感器,兼具力学、视觉、听觉等技术,能够感知环境,并在任意方向快速运动,具备强大的机动性和避障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介绍,机器人的“猫爪子”还具有掌面,因而下脚更轻盈,减小落地冲击,可以方便机器人快速跑动。

  如今,高峰带领的团队已成功研发出10多款六足机器人,此次还展出了用于消防救援的六足机器人——在足间协同行走的过程中,可实现搬运、避障、上下爬梯等高难度动作。高峰表示,六足机器人已成为“民转军”高科技装备中的典型,未来可作为军用直升机的着陆器,在山地或海岛等崎岖地带降落;在航天领域可利用它的感知驱动技术进行月球、火星无人探测;还可服务于潜艇、飞机、高铁等大型装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单件生产,打造定制化产品。

  在实际应用中,地面无人平台所处的作业环境极其复杂。因此,设计通过上坡、下坡、碎石路地等复杂地形时,地面无人系统主要运动形式除了常见的足式结构,还有轮式和履带式。

  在面对室外泥泞地面或草地时,履带式地面无人平台更显优势。由江苏中天引控智能有限公司展示的汉骡—200多任务通用平台,可用于运输、侦查、突防、扫雷、救灾等众多领域,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履带底盘在1吨以下级别的空白。此外,汉骡的亮点还包括,可以采用油电混合动力组,使之不受充电周期的限制,便于长时间作业。

  如果将轮式和履带式结合,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正向观众驶来的“等三角履/轮复合结构”无人平台进行障碍物攀爬表演时,毫不费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副教授陈向春介绍,“基于履轮复合结构的地面适应能力有所加强,在攀爬时更能产生向上的动力;攀上高处后还能自动翻滚,轻松驶过泥泞的路面”。

  陈向春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这是该院履轮复合结构无人平台首次亮相。“我们希望能在本次大会上与国内外专家一起交流,激发创新热情,共同为国防事业出一分力。”

  在未来战场,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战斗形态。想成为战场上的强兵,离不开能执行多种任务的智能功用——先是克服路崖等复杂障碍,最大爬坡角度达到30度,还可变换遥控和自主行驶两种模式,在自主模式下实现人员跟随和固定路径巡航……这款由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研制的轮式无人巡逻监视平台,一路过关斩将。除了应用于城市环境下的反恐侦查巡逻、打击和运输,该平台还有望在园区、工厂、野外等有民用需求的环境中大显身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机器人来到我们身边    2018年08月16日
  • ·机器人“抢”了一些快递员工作    2018年07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