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持续用力实施绿色治理,久久为功筑牢绿色屏障,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贵州通过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把“软约束”变成“硬杠杠”
贵州省把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作为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强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全面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工程,省市县乡村5级干部上山植树造林和5级河长制全面推行,10大污染源、10大行业治污减排“双十工程”强力推进,草海湿地保护和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设立“贵州生态日”,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改革试点,颁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等制度。
“以绿色绩效检验绿色发展”是贵州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2017年2月发布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严明考核标尺,实行党政同责,开展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的年度评价考核,使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绿色“指挥棒”作用,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更加有效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落地、极大地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夯实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形成绿色综合交通网络
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作为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沪昆高铁贵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贵阳至成都、南宁等高铁加快建设,累计建成高铁里程近1000公里。
启动实施1万公里高速公路加密规划,规划建设与长江经济带相邻省市高速公路通道36条,目前贵州省境内建成通道11条,在建5条。
贵州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获批实施,威宁机场获批建设,“1干16支”民用航空机场网络加快构建。
建成沙沱、思林水电站通航设施及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全面打通贵州北入长江的乌江水运通道,形成500万吨/年通航能力。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纲要部署,积极推进乌江航道提等扩能工程,着力打造贵州“北入长江”黄金水运大通道,繁荣水路运输市场,畅通物流运输,真正实现一条江就是一条经济带、一条产业带。
上图 乌江及其支流龙底江在贵州思南县塘头镇交汇,形成千里乌江第一湾。任志平摄
下图 贵州榕江县共种植中药材6826亩,主要品种有铁皮石斛、天麻等。图为药农收获灵芝的场景。黄万鑫摄
培育绿色经济产业
贵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推进“双千工程”,启动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今年上半年,贵州省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206户、项目1560个,完成技改投资295.5亿元,“千企引进”工程引进500强企业8家和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588家。
大生态、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开工225个、完成投资446.9亿元,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增加值增长13.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7%。2016年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942.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03%。
建立培养绿色新动能。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下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促进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建立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政策机制,改革矿业权出让收益由收缴制变为征收制,实现排污权有偿交易1.53亿元;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开展绿色经济统计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
数据显示,2017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7%,同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3%。
加快探索“绿色+”模式
贵州加快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探索大生态与大扶贫相结合,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对迁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
探索大生态与大数据相结合。推动环境大数据监控全覆盖,2016年以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等相继获批建设。
探索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2017年贵州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0%和40.6%。
探索大生态与大健康相结合。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650万亩,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