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单轴线单中心到多轴线多中心 西安“扩围”

2018年05月30日 07:1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古城西安一角。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入夏以来,古都西安再次主动出击,以3个半月时间新增户籍人口40万的聚才新政“风暴”、最高6000万元奖励企业总部落户等一系列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招商、招才、招创新动作,在全国频频刷屏。

  一向以“稳重”示人的西安突然转身,背后的动因不少,但主要是源于各方对其未来“国家中心城市”角色担当的强烈预期。

  今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通知》赋予未来西安“形成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期许。

  不过,无论是国家中心城市还是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就当下西安的空间容量和经济民生承载能力看,虽然优势不少,但艰巨性也显而易见。尤其是基于新时代城市定位的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重构以及经济体量的预期等顶层架构和推演,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为此,“大西安”发展规划正式亮相,规划重点首先是拉开城市骨架,优化城市形态:规划提出要按照超大城市空间格局,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的10字方略。向北,跨过渭河;向西,融合西(安)咸(阳);向东,与渭南市富平县形成阎富板块;向南依托大秦岭实施约束性生态化城市边界。西安社科院党组书记王作权教授表示,未来的“大西安”不仅空间容量显著增长,城市形态也将快速优化,形成真正的依山傍水的山水城市格局。

  既防止城市摊大饼发展的“旧疾”,又厘清城市精神内涵逻辑,是“大西安”规划采用“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三轴三带多中心”的“大西安”空间结构的基本初衷。未来,“大西安”将从“单轴线、单中心”向“多轴线、多中心”转变,从“城墙时代”迈向“八水时代”。

  所谓三轴:是指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三条轴线。第一条是古都文化传承轴,处于中间位置,南抵秦岭脚下,中承西安历史轴线,北至泾阳大地原点,传承大西安历史脉络。第二条是科技创新轴,位于城市西侧,从国家高新区向北纵贯西咸新区。第三条是国际开放轴,位于城市东侧,沿灞河南北向联系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和曲江文化产业新区。三带:指东西横向上的秦岭、渭河、北山3条生态带。而多中心是指3个高密度要素聚集区,即:西侧连接西安咸阳两市的西咸新区——大西安新中心,中间依托中心古城区建设大西安核心区,东部建设现代服务新中心。

  “大西安”的多组团被浓缩为“1155”。第一个“1”,指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新能源汽车城、软件新城、沣西丝路创新城、渭北工业城、长安大学城、高铁新城、洪庆新城、富阎航空城10大新城。第二个“1”,指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临潼旅游度假片区、三学街片区、七贤庄片区、临空产业园片区、幸福林带片区、小雁塔片区、西轴线中央商务区、徐家湾片区10大片区。第一个“5”,指50个左右特色小镇。第二个“5”,指50个左右各类商贸物流综合体。

  突出城市文化个性和现代气质,是“大西安”蓝图的核心思想。在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心中,新时代“大西安”规划要突出“四化”,即要着力体现古都历史文化,加快建设周秦汉唐元素建筑群,展示好长安符号;要体现现代化,注重大项目带动,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新城、时尚街区,打造现代文明新西安。要体现国际化,按照“一带一路”倡议,完善设施功能,加快国际化步伐;要体现生态化,保护和利用好秦岭,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胜景,加强绿化美化,建设清洁之城、绿色之城、花园之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西安”建设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大西安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西部经济中心、四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等“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美丽西安建设初见成效,大西安都市圈全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美丽中国西安样板,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全面建成代表国家形象、引领“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步,到2050年,城市国际性特征进一步完备,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引领“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努力跻身世界城市、文化名都行列,“大西安”全面复兴迈上新台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