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探秘天气预报背后的“黑科技”

2018年05月24日 14: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一说到夏天,不止是艳阳高照,还有与席卷各沿海地区的台风天不期而遇。来听听专家介绍那些助力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的“黑科技”吧,就是它们在极端天气到来前,为公众生活指点迷津。

  台风是夏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它虽能缓解高温伏旱,补充淡水资源,但其巨大的风力、猛烈的暴雨及风暴潮也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灾难。近几年,借助集合天气预报模式及卫星观测等技术的进步,我国台风预测路径误差正在不断缩小。

  “过去的台风预报全靠主观判断,现在我们采用客观预报方法,依靠数值天气预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台风强度分析流程。”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许映龙介绍,尤其是在多集合预报模式系统的集成订正技术建立后,能够获取最新实况定位,在台风路径集合预报中优选出一定数量的样本,通过分析评估少数样本的“平均成绩”自然要比单纯的集合预报效果更佳。

  地面观测台站的预报技术更新换代,背后少不了卫星数据的鼓劲撑腰,特别是今年5月1日,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向国内和国际用户提供数据和产品,未来的台风定位、定强将拥有更为可靠、精细的观测资料。

  “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的台风预报水平主要依据台风路径预报误差。2012年,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百公里大关,目前已达到60公里左右,预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许映龙说。

  与此同时,基于台风影响的预报也在循序开展,比如对大风带来的破坏性预估。许映龙介绍,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文昌,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就在当时,预估到台风登陆点大风的破坏力极强,海南省气象台建议相关部门组织提前撤离登陆点方圆25公里内居住在瓦房、危房内的群众。台风登陆前3个小时,成功转移了18万群众。

  除了台风,夏季的极端暴雨、洪涝、高温等气候事件也给国民经济和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70%的自然灾害都是气象灾害造成的,气象灾害大部分又是由极端气候导致的。1991年以来,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造成我国年均经济损失约3000亿元。

  “极端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意义重大。好在2010年,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业务系统开始运营,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它可以监测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极端天气事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李维京告诉记者,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已被确定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监测能力得到国际肯定。

  不仅如此,该业务系统在极端天气事件归因方面还做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极端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方面有了清晰认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相关研究已有定量;同时,建立了极端旱涝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可以说,旱涝影响是每年最主要的气候事件。过去几年间,旱涝预测留下了许多成功案例,比如预测2015至2017年主要多雨带在南方的判断。

  “以前,我们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评估都在事后,现在则是把预测和影响评估相结合,形成灾害预测。除了预测哪干旱、哪多雨,还会预测旱、涝等天气事件将会对公众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李维京说。

  气象工作者们除了探寻短期内风霜雨雪、阴晴冷暖的变化外,也在努力看的更远,把预报技术转化为持续服务民生的硬实力,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杜吴鹏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杜吴鹏介绍,团队针对城市建设项目开展气候服务,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建筑物能适应当地极端气候条件,同时有效利用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另一方面减缓项目实施可能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的破坏,以防导致局地气候恶化。

  “我们早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气候服务,基于对城市细致空间气候环境的分析,并将其‘转译’成规划建议图,既能预防或减轻城市化带来的气候问题,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规划和调整建议,从而达到缓解城市气候问题的目的。”杜吴鹏相信,随着气象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气候服务对于城市发展、运行和规划布局等方面的支撑力还会更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