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理上网来]构建开放创新体系的思路和重点

2018年05月24日 07:36   来源:经济日报   

  【核心看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创新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中强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创新本身是开放的,我国走开放创新之路是大势所趋。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更深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跨国流动更加频繁,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要抓住新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我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采取更加开放的创新方式,有利于吸纳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我国走开放创新之路是大势所趋。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开放创新是全球创新重要趋势

  开放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创新网络化背景下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协作,创新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加速全球化创新网络的形成。传统封闭、独立、线性的创新方式和过程正在被开放、合作、网络化的创新模式所取代。伴随信息、技术、知识、人才的跨国流动趋于活跃,各种生产力要素和科技资源加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各国创新体系间的依赖性不断提升。尤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速的背景下,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更快、更具方向性。各国为了应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多的严峻挑战,普遍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制度和加强协同,构建各国的开放创新体系。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其一,创新投入和活动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创新的行列。全球创新格局呈多中心、多极化发展趋势,亚洲的创新地位迅速提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仍在全球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研发活动开始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其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创新要素在全球加快流动。尽管在一些国家和领域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是创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哪里环境好,创新要素就向哪里流动。随着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的创新也在充分利用世界人才、技术和市场,整合外部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其三,创新模式多样化,呈现网络化趋势。一是领域交叉融合创新增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创新。二是创新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程度提高,创新模式发生变化。互联网正在改变生产和创新的组织方式。从以企业为核心的线性模式、以地区为核心的集群模式,到跨领域和地区的创新网络化成为可能。三是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提高实体经济效率。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等。

  其四,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合作不断加强。由于技术变化加快和复杂性增加,研究开发成本增加,某一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也不再局限于内部研发,研发外包、联合研究开发、专利许可等推动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业化。在政府层面,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健康、食品和能源安全等问题,各国政府加强技术合作,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和交流。在社会层面,为了克服创新成本和技术的复杂性,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构建创新网络,加强合作研发和创新。一方面,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企业之间、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加强合作创新。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强了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研究质量,缩短研究周期,加快成果产业化。

  从开放创新到构建开放创新体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理解开放创新的内涵?这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

  微观层面的开放创新是指微观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和配置创新资源的方式,即创新主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在创新链的各个阶段与不同合作伙伴多样化地开展合作。技术进步使得创新的复杂性和成本增加,一些重要创新难以由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为了提升创新效率,创新的开放度增强。

  宏观层面的开放创新主要是指构建开放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这不仅包含构建跨国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也包含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环境,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创新成果的国际化应用或扩散。

  开放创新体系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方面,创新体系的开放度决定了微观开放创新的效率。创新体系的开放度越高,创新要素的流动性越好,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范围越宽、质量越好,创新的效率就越高。国家创新体系为微观层面的开放创新提供要素、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微观组织的创新模式变化也会促进创新体系的开放。

  作为典型的技术追赶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体系的开放度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积累,我国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从全面追赶进入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面对国内外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我们理解,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从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的视野来进行创新布局。当前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进行科技和创新布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和有所作为。二是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科技和创新资源。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推动了生产要素和科技资源的全球配置。因此,科技创新需要充分借助世界科技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在更大范围开放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质量。三是掌握运用国际规则,更好保障从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随着科技资源全球化流动、配置和开放创新,合作创新和资源配置的新模式不断出现,新的规则和制度正在逐步形成。我们既要研究、掌握和运用国际规则,推进开放创新,又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切实从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开放创新不是对自主创新的替代,而是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国有效利用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目前,我国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完善开放创新体系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实施开放创新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其一,正确处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我国必须更加重视主动“走出去”的能力建设,鼓励本土企业加快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引进来”的层次和效率,不断吸引更多的高端创新要素,增强吸收能力。

  其二,正确处理内外资企业的关系。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建设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增强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内外资企业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作出了贡献,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的那样,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其三,正确处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扩大开放创新的关系。构建开放的创新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快调整国内法律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为创新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相关制度建设。消除国内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增强我国创新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具体而言,切实提升我国开放创新水平和能力,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扩大合作范围。分层次开展国际合作,搭建多样化的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既要加强各国大学、研究机构的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又要鼓励企业层面开展市场导向的技术引进、转移与合作创新。既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又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有序扩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水平。要根据不同目标,分领域、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和人才资源。一是要加强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计划,支持国内企业与境外产学研合作项目,特别是要加强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继续加大财政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投入力度。二是吸引在华的外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挥跨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区域开放与合作创新力度。一是加强创新城市和创新园区等区域创新合作。构建国际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在创新城市和创新园区之间进行对接;推动创新园区、创新城市及创业孵化器建设,增强各地区的区域创新合作能力。二是加大开放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力度。建议在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加大对开放创新的改革探索。重点针对区域创新环境与国际规则接轨、地方科技计划开放、合作建立研究机构和产业合作园区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跨国公司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创新治理,从而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更好提升创新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吕 薇 马名杰 分别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