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采茶记公仔因其可爱形象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谢东琳摄
5月14日,为期5天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和“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集中展示了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系统展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创作生产的突出成就。
近年来文博会突出“文化+”内涵。在第十四届文博会中,展示项目从人工智能到非遗项目,从全域旅游到创意设计,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时尚等的产业融合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从文创产品更新迭代到中外文化交融发展,文博会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点亮前路。
戴上VR头盔便置身于一场体育赛事直播之中、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苏州园林、“黑科技”将黄河“搬”进了深圳会展中心……记者从本届文博会现场看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科技应用与文创产品已经交融难分,俨然成为文创事业发展的支撑。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人工智能3D扫描及空气成像技术、4K超高清影视等新科技都应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上来,增加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体验,更改写了人们的认识。
在主会场,由曾经的文化科技馆变身而来的数字文化馆中,一批文化“黑科技”带领参观者在现实与未来中穿越往返。博林文创使用三面沉浸式体验空间技术再现的苏州园林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全智英迈开发的面向低龄儿童的编程机器人、懒人听书为观众们精心打造的“声音图书馆”……而在各分会场中,雅昌艺术中心首次发布的“口袋里的文献库”、裕同科技的数字博物馆和会“讲故事”的智能包装等,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无缝链接最新成果一览无余。
在各省市展团中,文化湘军湖南团主打“文化+科技”,重点展示“VR互动展示”技术在动漫游戏领域的应用、动漫与AR技术的融合、“国学+AR”等融文化产品;黑龙江馆内,哈尔滨工程大学DIY遥控模型船教具、黑龙江工业学院铝箔画、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衍纸画等12个高校文创项目也充分展示了高校科研技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科技创新也为传统文化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州展区,由广东大埔县怡丰园公司精心烧制的全国最大的青花骨质瓷“聚宝盆”引人瞩目。该盆口径长达101厘米,高度38厘米,厚度仅为5毫米。据怡丰园负责人戴春梅介绍,近年来,公司以产学研的方式,组建了高档骨质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研发人员有30多名。研发团队通过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克服了骨质瓷器烧制过程中特有的技术难题,推出系列日用、工艺骨质瓷等高端陶瓷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
文博会不仅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展示舞台,更搭建了一座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本届文博会共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海外机构参展,比上届增加13个;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以色列、立陶宛等101个国家和地区21386名海外采购商参加,比上届增加1370人;“一带一路·国际馆”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比上届增加5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