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李大伟:扩大开放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抉择

2018年05月14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为什么要主动扩大进口?对此,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新兴经济体研究室副主任李大伟。

  问:怎样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答:这一郑重承诺,是在保护主义逆风阵阵、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我国向全世界宣示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这一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利用境外优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更好地弥补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整体仍待提升等短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加入WTO前后的发展经验也表明,让境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资本和企业进来,有利于增强内资企业的紧迫感,倒逼内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充分竞争、市场充满活力的格局,推动一个又一个产业领域实现赶超型高质量发展。

  当前,主要经济体掀起新的引资竞争,鼓励别国资本进入,不鼓励本国资本出去,优质资本和企业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我们要更好利用境外优质生产要素,就必须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已经承诺的开放措施要尽快落地,尚未承诺的要加快开放步伐。开放带来的产业增长、市场结构调整、竞争强化、倒逼内资企业创新等效应将大量释放,也将成为我国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有力证明。

  问: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为什么要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答:基于创新链理论,可以将创新分为四个环节:提出新创意、基于新创意获取知识、形成原始产品和市场化推广。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环节主要是后两个环节,但含金量最强的核心环节则是前两个环节。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前两个环节能够合理分享后两个环节的经济收益,才能为核心环节的创新人员提供有效的激励。

  当前,我国在创新链条上仍然主要处于后两个环节,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处于前两个环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把我国在应用创新和市场推广上的优势与发达国家在原始创新上的优势有机结合,在创新领域实现合作共赢;同时,也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有效激励我国逐渐向创新链的前两个环节提升,实现由全球创新体系中的“跟随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的转变。

  问:新时代扩大开放为何要强调主动扩大进口?

  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内市场规模很小,开放的重心主要在于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有效参与全球分工网络,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如今,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超过30%,规模巨大、成熟规范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最大优势。主动扩大进口,立足本土市场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提升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动扩大进口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方式。从国内消费者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于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优质消费品需求量高速增长。当前,我国本土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意、营销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积极扩大特色优质消费品进口,有利于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国内生产者看,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扩大进口高端设备、先进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有利于优化我国生产要素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供需平衡向更高层次跃升;从合作方看,主动扩大进口有利于为合作方特色优势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问:在新时代的扩大对外开放中,如何以企业为主体优化推进多元化出口和投资?

  答: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研发能力强、产品质量好、品牌价值高、国际化经营理念完善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出口和投资等方式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有利于提高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全球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延伸。

  从出口看,我国企业将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大力提升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不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塑造优质中国品牌的同时有效提高各国消费者福利,实现互利共赢。

  从投资看,我国企业将基于自身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稳步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营销平台和生产基地,在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过程中,为东道国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就业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