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城乡互动

2018年04月26日 07: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等要素向城镇汇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形成了繁荣发展的城市图景。但是,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乡村发展出现的“凋零”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关系的论断,为城镇化建设开启了新思路。可以预见的是,乡村会为各类要素发挥作用打开新的广阔空间,资本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等要素将会顺“流”而动,从过去的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互动,实现资本、劳动力、土地双向配置,最终实现城市和乡村两种文明共存、共荣和共生。

  在这些“生力军”中,企业与资本是一支重要力量。在广东,我们观察到碧桂园的案例。碧桂园20多年来坚持城镇化发展方向,并顺应“逆流”趋势不断将各类资源送往乡村。去年以来,还将触角延伸到精准扶贫等乡村振兴领域寻找发力点。产业资本反流下乡,随着要素资源双向均衡流动趋势逐步形成,将为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绩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础。各类要素下乡,将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城镇与乡村的和谐共振。可以相信,随着积聚的各类要素发挥规模化作用,农村将会成为稀缺资源,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城乡关系将开启新的篇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建军)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