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下机器人市场 中国智造游向新蓝海

2018年04月23日 14:1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3日讯(记者徐惠喜)今年初,福布斯报道的“2018 CES展上最值得全球关注的中国展商”中,中国两家企业进入榜单,其中以研发水下机器人为主的公司博雅工道(RoboSea)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近日,博雅工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熊明磊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该公司将参加6月中旬在上海举办的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sia),并推出消费级、教育级以及行业级的创新产品。

  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大市场

  水下机器人,就像其所处的水下环境一样,一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印象,与空中无人机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其实,水下机器人市场,是一片容量巨大、潜力巨大的优质市场。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被充分开发,消费人群基数较大。业内专家指出,整个水下机器人市场总量非常可观,大致可分为消费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尤其是在企业级市场,许多高危、复杂、以及人力无法操作的水下工作将逐渐被水下机器人所取代。熊明磊认为,“水下机器人的市场会像无人机市场一样迅速爆发,一旦市场被打开厂商会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熊明磊告诉记者,博雅工道自3年前创立之初,就坚持走中国的独立自主设计之路,其主创团队均由来自麻省理工等国际顶级大学的博士后构成,50多名研发团队由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博士和研究生组成。短短的3年间已经成长为一家技术世界领先,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水中机器人领头企业,并被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水下市场或迎来爆发之年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IDC预测,2018年机器人与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31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22.1%,到2021年更将高达2184亿美元。相较于快速增长期过后监管日趋严格的无人机市场,水下机器人作为尚待开发的新型应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熊明磊非常欢迎能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企业加入到水下机器人市场。在他看来,市场活力所带来的好处远比竞争要重要太多。“2018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的水下机器人公司,大家都看到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在水下机器人企业之中,已有了一批具备一定研发、生产、市场能力的优秀团队。各家厂商这几年不断的积累力量,加之整个市场的发展,2018年也许将会成为水下机器人市场的爆发之年。”

  据介绍,作为一家行业领头企业,博雅工道的产品线日益丰满,已能够覆盖企业级、教育级、消费级三条赛道。熊明磊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的深厚技术储备。博雅工道的核心技术如仿生动力、水声通信、水声定位使公司具备了竞争优势。如,公司开发的一款名为Robo-Shark的水下机器人,以鲨鱼为原型,采用多关节尾鳍驱动,其外壳为吸音材料,在降低设备运行功耗及水下噪声的同时,适合长时间水中游弋,可广泛应用于水下侦测、测绘等领域。同时因其所采用的仿生尾鳍驱动技术,使它的能量转换率大大高于螺旋桨动力,具备非常可观的续航里程。

  在消费级方面,BIKI是博雅工道推出的一款消费级水下机器人产品。根据仿生学和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以珊瑚礁区特有的盒子鱼为原型,依靠仿生鱼鳍提供动力。具有水下拍照、视频录制等功能,以及模块化设计、智能避障、GPS返航等诸多技术亮点。这款产品凭借简单的操作与具有竞争力的功能,已经远销北美、欧盟、中东、东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端,公司的两款产品现已在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高校进行配置,辅助那里科研人员的日常教学工作。

  水下市场,或将出现超级巨头

  当被问及水下机器人市场是否会像无人机市场行一样出现大疆一样的巨头时,熊明磊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这个行业会出现这样的巨头,这将会是一个像无人机行业一样赢者通吃的市场。现阶段,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水下技术已趋于成熟,中国的许多企业也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这个巨头有可能来自于这些国家,当然我更希望来自我们中国。”

  熊明磊最后表示:“我毕业于北大,成长在博雅塔下,因此我和我的团队身上有着非常强的国家使命感。就像我们公司的中文名——博雅工道的字面意思一样,团队时刻牢记北大的使命感与工匠精神,齐心协力向着全球第一的水下机器人公司而奋斗,让中国的水下机器人产品像无人机一样闪耀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