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学生减负呼唤教育转型

2018年04月18日 07:2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佘 颖

  教育需要的不是减负,而是转型。如何用更科学高效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保持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可能才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以减负为突破口,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推动中国教育转型

  最近,新东方、学而思、学大教育等160家校外培训机构共同签署《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承诺避免“超纲教学”、“强化应试”、绝不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抵制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等。下一步,自律公约签署还将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

  不超纲、不应试、没竞赛、没点招了,全国的学生是不是就能松一口气,踏踏实实地下午3点放学回家?现实并非如此,培训班依然爆满,家长们焦虑依旧。

  为学生减负,家长为什么不领情?也许,因为“减负”这个词一开始就有误导性。

  学习从来不轻松,人类智慧千百年的结晶要从无到有地扎根在孩子们的脑袋里,注定不会是件容易的事儿。当然,我们过去传授知识多于传授发现知识的方法,密集的刷题、背题让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这部分负担应该减。但是,需要修正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以砍掉作业、压缩教学时间、降低课程标准来达到相关目标。

  准确地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减负,而是转型。如何用更科学高效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保持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可能才是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让学生下午3点放学、不留作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割裂。与减负相比,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但它可能正是负担无法真正减下来的原因。

  按学习阶段,一名学生的求学生涯可以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进入一个阶段,都有一次考试、评估。这就好像人生的接力赛,一程连着一程。课外培训机构的超纲教学,就是帮助部分人通过“抢跑”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顺利升学。每一阶段的老师、学校为了升学率,也在替学生挥鞭加码,催促他们继续快跑。这样一来,学生一直保持高压学习,无法减负;同时,这又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教育在大规模基础知识传授上具有“先发优势”,学生的测试得分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但“抢跑”的问题在于,到了大学阶段,谁也没法再抢进度了,大家必须比拼硬实力。此时部分学生才发现,自己除了享受到“抢跑”带来的优势,并没有学会思考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旦没有人再向自己灌输知识,自己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名在小学、中学阶段跑得很快的优秀学生,到了大学一下就“掉棒”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根源之一。

  这种割裂还带来了相关问题:大学老师认为中小学有些课程内容不该减,否则会影响学生在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思维习惯,但中小学的校长可能会因为要“减负”就砍掉了这些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中小学和高校之间割裂的状态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要从根本上减负,可能需要从整体的课程设置入手,理顺各个阶段的知识衔接、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释放学生内在的“学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自我更新。

  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转型,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时,现有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以减负为突破口,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推动中国教育转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