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到烈士陵园为革命英烈扫墓,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缅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清明时节草木繁茂,外出踏青,祭奠先人,成为中国人的习俗。这个节日于中国人还有另一层意涵:人们不仅要祭奠生养后代的先辈,还要祭奠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先烈。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无数革命英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顽强拼搏,把全部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脚下的神圣热土和心中的崇高信念。“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清明时节,到烈士陵园为革命英烈扫墓,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缅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种传承中,有一种精神,叫做忠诚信仰。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红10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通过皖南怀玉山区封锁线时,部队陷入敌人的重围。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不幸被俘。蒋介石获悉方志敏被俘,立即密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千方百计劝降方志敏。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方志敏始终怀着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忠贞不屈,大义凛然。在黑暗潮湿的牢房里,重病在身的方志敏连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作。他的著名诗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这种传承中,有一种精神,叫做爱国主义。著名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曾因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而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出国“考察”。在旅居国外的日子里,吉鸿昌积极向侨胞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同仇敌忾、救亡图存。面对外国人的歧视,他掷地有声地说:“中国人顶天立地,有尊严,有志气,做一个中国人堂堂正正、无上光荣!”他还找了一块小木牌,工工整整地写上“我是中国人”五个字。每次外出或参加宴会,他都别在胸前,昂首阔步。今天,这种爱国情怀和浩然正气,仍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这种传承中,有一种精神,叫做顽强不屈。1934年11月下旬的湘江之战中,红军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掩护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安全渡过湘江后,被敌人截断在湘江东岸,陷入了重重包围。所有联络被切断,阵地变成了淹没在血海中的孤岛。12月12日,部队已不足300人。陈树湘指挥部队抢渡牯子河时,被敌人的子弹穿透腹部。他用腰带压住伤口,忍着剧痛继续指挥部队战斗,后来不幸被俘。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百般威逼利诱。陈树湘始终不为所动,趁敌人不备猛然用双手撕开缠绕在腹部的绷带,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把它扯断,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谱写了一曲贞守革命气节、维护军人荣誉的英雄壮歌。
这种传承中,有一种精神,叫做为了人民。1931年7月底,王若飞受命从莫斯科到内蒙古领导革命斗争,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拷问,他毫不畏惧,宁死不屈,还把审理当成宣传革命道理的好机会,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痛批国民党蒋介石的种种卖国罪行。敌军官对王若飞的表现十分不解,问他到底是为了什么,王若飞坚定地回答:“我们共产党人最高的信仰就是一切为了人民。能为真理、为人民而死,是我最大的光荣。”“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是王若飞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这种传承中,有一种精神,叫做铁纪如山。1952年10月的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随部队执行潜伏任务。敌人的一枚燃烧弹落在了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霎时间,飞溅的汽油燃烧液溅着了他身上的伪装,立刻燃起熊熊火焰。这时,只要他打几个滚翻,身上的火很容易扑灭。在他的身后,还有一条小水沟,滚进去也能把火熄灭。但是,此刻山上山下有几十架望远镜对着燃烧的地方,只要出现一丝动静,敌人的炮火顷刻之间就会把潜伏地区炸成焦土。邱少云紧咬牙关,身子紧紧贴住地皮,双脚死死蹬住地面,两手深深插进泥土。熊熊的火焰无情地迅速蔓延,邱少云却像一块不可撼动的岩石,伏在火中一动不动,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
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英烈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积淀为代代传承的基因。每年清明,当人们踏着春的脚步来到烈士陵园,又会发现,曾经的烽烟蔽日,战火凄迷,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定格。无论历史是否记下英烈的姓名,他们走过了岁月,留下的是永远的芳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尚 伟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