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创新引领。创新之路注定艰辛且漫长,创新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定力和耐力。
创新的口号喊出来容易,真正做起来还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劲头。白发苍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语重心长:“创新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从业的魅力所在,梦想与创新是同在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奥妙就在于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可能性,所以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基础研究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要以求真务实的理念给科研人员营造心无旁骛的工作环境。”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创新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虽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但不等于要“急功近利”,更不能违背创新规律。
科研创新大多是“十年磨一剑”的漫长过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也同样有漫漫长路要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话语铿锵:“再好的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纸上、止步于实验室内,永远都称不上有用,只有走向社会、造福于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如果卖掉我的科研成果,对我来说就是名利双收。但为了实现产业化,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向前走,是责任,是担当。”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市场对于科技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度正在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令人担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让创新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我们必须有决心和耐心去化解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诸多痛点。
无论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还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无论是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还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无论是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还是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成长,创新要有澎湃的激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要有定力、有毅力、有耐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 丹)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