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会议、深入团组、坦诚交流、共商国是,这是人民代表习近平的“两会时间”,更是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听民声、察民意、议大事、作部署的重要时刻。从2013年到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36次下团组聆听人民心愿、阐发治国理念、铺展梦想宏图,每每引发代表委员和全党全国热议,并备受国际舆论关注。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到十三届一次会议的重要讲话,涉及经济建设的关键词就有数十个: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创新开放、就业收入民生、绿色生态环保、实体经济、政商关系、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干部作风……把准经济脉搏,解析发展规律,一个个鲜明印迹,串连起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调研设计、决策部署过程。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新总结,又有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更有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体现出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折射出一个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经济思想体系。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总结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尽管这一重大理论概括距今时间并不长,但是回望来时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早已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之中,指导着党和人民在新时代经济治理中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引领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学习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其核心要义体现为“七个坚持”。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写入了十九大报告,载入了国家宪法。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充满自信、决不回避退让,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根本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搞好经济领域各项工作,无一不是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统一,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这是使我国经济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里,改善民生、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共享发展的话题总是念兹在兹,分量很重。“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改善民生不是一时一事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把我们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去,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新秩序,让经济发展更具包容性,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长,留下了新时代的温暖印记,也成为经济蓬勃向上的源头活水,成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2014年5月首次提出“新常态”,到深入论述“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怎么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研判经济形势,把握经济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作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提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方方面面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并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党一直根据实践的拓展和认识的深化对二者关系寻找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以此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政府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努力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格局,有利于企业和个人以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创造财富,极大激发了市场潜力,积聚起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新动能。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具体侧重哪个方面,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抉择。在全面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治本良药,也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近两年,随着“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向前推进,大力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不断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正在形成之中。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抓大事、谋长远,才能保持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重大经济课题也不少。5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应者云集、促进合作共赢,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等加快实施,形成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治理新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经济工作当中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尊重规律的历史思维、化解矛盾的辩证思维、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于法有据的法治思维、应对风险的底线思维,处理好治国理政中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处理好“稳”与“进”、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才能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体推进,体现了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务实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思路决定出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双轮齐驱,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措施,支持创新、发展新产业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合理成长空间。创新发展释放强劲动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崛起,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驱动力量。中国经济的结构在优化、产业在升级、发展在提质,不断涌现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逐步演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重塑了中国经济,也推动完善了全球经济治理。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已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一方面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的中国“良方”,就是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发展中夯实共赢基础。
思想是历史的精华。它源自时代,又驱动时代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理论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实践中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引领中国经济稳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战线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研究、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精髓,更加自觉地掌握运用规律,学习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为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关口、建设更有活力更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里伦)
更多报道详见:将改革进行到底——2018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