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热点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摄
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陈宝生表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有两个考题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一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破解“大班额”难题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陈宝生表示,2017年教育部在消除“大班额”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班额”全年减少8.2万个,比上年下降了18.3%;“超大班额”全年减少5.6万个,同比下降近40%。
陈宝生表示,在“大班额”问题上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措施是统筹规范、台账督办。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综合起来考虑。解决“城市挤”的核心是增加学位,新建小区必须同步建设标准化学校;针对“农村弱”,主要是办好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稳定生源。各地要按照各省市县政府设定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建立工作台账,到2020年达到基本消除“大班额”的目标。
除“大班额”外,中小学生减负也颇受社会关注。陈宝生表示,减负问题不只涉及教育战线,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学校教学减负,主要是加强学科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尤其是整顿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无资质办学等;三是考试评价减负,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四是教师教学减负,教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决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学生参加培训;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
“双一流”将助中西部高校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据介绍,“双一流”建设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去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有人担心这样会导致资源集中倾斜到“双一流”建设中,中西部高校会受影响。
对此,陈宝生表示,“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就是要发挥制度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冲刺世界水平的“国家队”第一方阵。这个计划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会打破固化身份,这给中西部高校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即使第一批没进,以后批次只要达到条件了还可以进来,也给中西部正在发展中的高校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此外,用于“双一流”建设的投入在高等教育总投入中只占2%多一点,教育部还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设工程,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活动,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这些都有利于中西部高校发展。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政策。陈宝生表示,为落实好这些政策,教育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出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并对指南涉及的任务按部门进行了分解。“面上抓项目,点上抓标杆”,教育部以制造业为主,辐射若干行业、产业,选择了344个点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来培育,摸索路子、积累经验。
二是搭建平台,目前已经搭建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产教融合对话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3个平台。
三是狠抓质量,重点解决产教融合中的示范问题、协同创新问题和实训基地问题。教育部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选择360多个学校,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先后两批共遴选了366个试点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丹 林紫晓)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