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2018年03月16日 11: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6日讯(记者彭江 陈果静 王 玥 拓兆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在今年两会上,乡村振兴战略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希望他们的建言献策和具体实践,能推动“三农”工作进一步扎实开展,期待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嘉 宾

  吉明东(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埫村党总支书记)

  马慧娟(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

  李成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温涛(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庚茂(右)在小组讨论会上说要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彭 江摄

  关键在绿色上做文章

  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什么好的建议让现代化要素留在农村?

  李成贵委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钱是硬约束,缺了钱就没有动能和可持续性。所以,必须解决钱的问题。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把“三农”置于财政支出优先位置,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包括农业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特别是要尽快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要素下乡。

  过去,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主要是靠财政支持“三农”,没有解决城乡要素市场分割这一关键问题,城市和乡村两个市场并没有实现互动融合。只有促进要素下乡,才能解决农村有资源、缺要素的窘境,解决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问题,确保乡村振兴可持续。

  温涛委员:要让现代化教育要素下乡,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富裕。目前,农业科技体制不合理和科技普及教育发展滞后影响了现代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限制了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当前传统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已经到了必须将农村教育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并加大投入的关键时刻。建议重视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要保障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愿意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人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同时,要拓宽农村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调节功能,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学校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农村各类人才培养。

  吉明东代表:农村现代化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乡村振兴战略承载着这样的重要使命。农村现代化是农民致富的方向。农村现代化,首先是产业现代化,这离不开基础设施现代化。比如,由农村公路、国省干道和高速公路构建的交通物流圈,电力、互联网编织的高速信息通道,智能化、大型化农业机械组成的生产工具,以及冷链等储存手段等。可以说,产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推手。

  乡村振兴关键要在绿色上做文章。我所在的三堰埫村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按照市里要求,率先关闭了村里的煤矿企业,探索农产品加工等绿色转型之路。村里从1997年开始封山育林,后来投资100万元在荒山荒坡上种起了4000多亩经济林,潜在经济价值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三堰埫村还开展土地平整,户均土地增加3亩,并发展集体农作物种植。2014年试种羊肚菌成功,2015年引进香菇基地,2016年发展油用牡丹,2017年引进迷迭香种植……如今,乡亲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我们村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全国文明村。

  马慧娟代表:近年来,我的家乡红寺堡区设施农业、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很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就是因为产业实现了现代化。这两年来,出于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红寺堡区的高等级公路大幅增加,这都是产业推动农村加速现代化的结果。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放在了首位,可见产业现代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在人大宁夏代表团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马慧娟(前排右一)在参与讨论。 本报记者 拓兆兵摄

  建设绿色文明美丽乡村

  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什么好的建议让乡村更加美丽?

  李成贵委员:要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聚焦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研发,聚焦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利用的技术集成创新,从而带动作物生产向绿色高效方向转型、动物生产向生态健康与清洁生产方向转变,解决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受限、生态保育不足等三大问题。

  吉明东代表:现在很多村庄不同程度存在河水污染、畜禽粪便得不到处置、塑料薄膜四处乱飘、生活垃圾随处乱扔等现象,农民院里干干净净与街上的脏乱差形成鲜明对比。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加强了环保治理。2017年村里新成立的天景钙业有限公司,再次享受到“营改增”政策利好,机器设备、建厂材料全部纳入抵扣,仅天景钙业就抵扣近80万元,村里把这部分税收红利全部用于环保。

  温涛委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教育部门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的重要责任,也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基础工作。面临庞大的农业就业群体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重任,仅依靠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通力协作和社会力量鼎力支持,也需要教育机构创新,更需要农民认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马慧娟代表:美丽乡村离不开硬件,即基础设施建设,也离不开软件,即文化装点。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宁夏实施了乡村文化建设工程,每个行政村都有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只有让文化扎根,我们的乡村才会更加美丽。去年我当上了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文化站站长,在积极组织文化活动的同时,我努力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技艺,连续走访20多位民间艺人,每到一处,都把民间艺人的信息记录下来,认真梳理传统技艺传承情况,倾听老师傅们关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建议,将一些民间老技艺用视频、图文保存下来。今年春节,我们红寺堡镇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了很大起色。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勤(前排右二)就乡村振兴话题与其他代表讨论。本报记者 袁 勇摄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什么好的建议把人才留在农村?

  李成贵委员:农村不仅缺钱,同样也缺人才。在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上,我认为,我国城镇化还远未完成,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生活。在这个大趋势下,要想留住人才,绝不能一厢情愿,而是需要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空间和机会。

  近年来,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以及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大幅提升,孕育了新的业态、模式和创业机会,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高涨,已经有数百万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并且涌现出一批成功者。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意见》,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用地、服务、人才、风险应对等问题,明确了支持政策和措施。可以预期,会有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培育和补充新动能。

  此外,还应制定对资本下乡的支持政策,让一批企业家和技术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

  温涛委员: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管理完善进程中,促进乡村振兴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加快改造农村人力资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无论是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还是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最终可持续的源泉还是来自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

  现有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既不能适应培养职业农民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及农民工市民化对劳动力的现实需求。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光要吸引人才,还要培育人才。

  马慧娟代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推动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但目前农村劳动力主体为中老年人,因此亟需年轻人注入新鲜血液,他们观念新、有活力、文化程度高,是学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如何留住农村青年人才?这方面有三个可行途径。一是产业留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喜欢从事服务业而不愿意种田已经是普遍现象,因此要发展一些年轻人喜欢从事的产业,比如管理、电商等行业。二是环境留人。当前,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农村,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差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建设美丽农村,吸引青年创业者来创业。三是文化留人。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当前,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有一定关系,年轻人对家乡无所留恋,这对乡村振兴影响很大,因此既要发展现代文明,也要弘扬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留住年轻人,让文化要素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