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9日讯(记者刘成)冬天的晚上,沂蒙山区的温度早已到了零下,但是山东临沂市兰陵县矿坑镇凤凰庄村的村民活动广场上却温度不减,大家跳舞跳得头上直冒热气。
“以前天一黑,街上就没个人影了,现在灯也亮、生活也好,晚上都出来活动活动。”一群老太太正在村里的硬化路上散步,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打开了话匣子,据她说,村里的太阳能路灯、硬化路都是青岛海关来的“书记”帮忙安装建设的。
宗德刚、马顺强和曹智就是村民口中的“书记”。2017年初,为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青岛海关向临沂市派出第四批“第一书记”。三人到了兰陵县以后,在修路、装灯的同时,还利用当地资源帮助村民增收创收,实现从“根”上脱贫。
扶贫款花到村民心坎里
虽然提前做了很多功课,但是从机关单位走进农村当“第一书记”,他们还是感觉没底。为尽快找准切入点,打开工作局面,到村后,“第一书记”们第一时间便组织村两委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村内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在曹智所在的凤凰庄村,村党支部书说:“咱村路也修了,旱厕也改造了,就差安装路灯了,老百姓晚上出来进去都得带着手电筒,特别不方便。”曹智听后记在心里,下决心先解决村民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
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扶持资金,联系太阳能路灯厂家争取质优价廉的产品。路灯开始安装了,很多村民自己扛着铁锹来帮忙,没有报酬也欢天喜地。不久之后,村里125盏太阳能路灯亮了,村里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年轻妇女开始在广场上跳舞,老年人就聚在一起散散步、下下棋、聊聊天。用那位80多岁老大娘的话说:咱村都赶上城里了,晚上跟白天一样,拉呱拉到半夜都不困。
其他两位海关“第一书记”也都从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先帮村里解决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建电商服务网点、富民科教讲堂、农家书屋,进行电网改造,硬化道路……一件件实事落了地,海关“第一书记”也慢慢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
扶贫车间开拓致富新路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从沂蒙山的绿水青山里“挖”出真金白银?海关的“第一书记”们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每到夏收秋收季节,秸秆禁烧问题就成为乡镇领导关注的头等大事,他们只能日夜守候在田间地头,防止秸秆燃烧污染环境。曹智了解到一家大型公司产奶基地坐落在村旁,每年要消耗大量的青储饲料,他就想着把村周边的农业资源与奶牛养殖结合起来,给百姓开拓一个增收的新项目。经与公司多次洽谈、协商,最终达成了给奶牛养殖基地供给青储饲料的合作意向。
有了项目,曹智又争取到扶贫资金70万元,建起了1500平米的扶贫车间,为供给青储饲料提供服务支撑。目前每年供给奶牛养殖基地青储饲料约3万吨,可为村里提供20个就业机会,每人每天收入大约100元。另外,扶贫车间产生的收益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7万元,为村里公共支出提供保障。
扶贫车间不仅能给村里增收,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将更多年轻人留在村里。宗德刚也利用村里的部分闲置土地建起了扶贫车间,将其出租给服装公司做加工车间。厂房租金给村里用于扶贫和公共支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优先被招录进厂工作,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
村民合作发展特色农业
单庄村是宗德刚所在的村子,这个村子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离县城也近。在宗德刚看来,精准扶贫还是得利用好自然优势。
宗德刚来到单庄村以后,经过深入调研、多次召开村委会,最后确定要成立林果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村里开大会号召有经济能力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建大棚、种瓜果,以后还要搞采摘发展农业旅游,逐步带动全村共同致富。
“种火龙果,我们以前没敢想过。” 海邦林果种植合作社社员胡贵义回想起合作社的成立过程,眼中充满了期待。他跟着随宗德刚跑了好几个果木种植基地,考察了各种瓜果的销售行情,最后选定了种植火龙果。
合作社建起了2600平米的大棚,种植了4000株火龙果,300株葡萄,同时还套种了3500棵甜瓜,当年就能见效益。明年火龙果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可产出火龙果10吨,按批发价计算也可收入30万元,再加上套种的瓜果,每年至少能收入40万。这些钱不仅给合作社社员分红,还会拿出纯利润的70%补贴到村里的贫困户。
“我们种火龙果在兰陵县是第一家,等明年产量高了就可以考虑搞采摘,收入就更多了。”胡贵义对合作社的前景很有信心,他介绍说,以前自己有些想法,但是没钱没技术什么也干不了。现在合作社把大家集合起来,还有国家给的补贴款,终于能干个像模像样的事了。宗德刚书记还帮忙联系了县农业局的技术专家来讲课、指导,感觉心里更有底了。
光伏发电让贫困老人“老有所养”
马顺强所在的村是娄山沟村,在这个村里,贫困人口的突出特点就是老龄化,平均年龄68岁,基本没有劳动能力,扶贫任务也格外重些。
马顺强便将产业项目瞄准了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国家支持的产业项目,一次投入、长久收益,而且不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维持,对于娄山沟村的贫困户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57KW分布式光伏发电用的太阳能板就安装在村民家的屋顶,不占用任何土地,发的电直接并入国家电网,一年可收益6.5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补贴贫困户,平均每人可增收近千元。
“我们要在两年时间里尽量帮村里脱贫,感觉像在打一场仗。”马顺强来扶贫之前在青岛海关负责综合保障工作,如今他将这方面的特长用在了服务村民上。据他介绍,青岛海关已经连续选派4批12人挂职村“第一书记”,还选派优秀干部参与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到海关总署定点扶贫县挂职和支教,累计定点帮扶贫困村24个,实施帮扶项目21个,引进项目11个,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685人。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