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把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与时俱进的新表述,内涵深刻,意蕴深远,需要我们辩证认识、深入领会、正确把握。
一要把握其延续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不是对原来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根本否定,而是部分否定,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一方面,从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的对比看,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需要,但不全是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带基础性的需要,但在较高发展阶段,仅有物质文化需要不一定完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对比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包括落后的社会生产,但不全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落后的社会生产可以说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的中低端的发展,但在较高发展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样的表述已难以准确地体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以说,因为这种继承和延续的存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判断,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要把握其突破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过去主要矛盾的延续性,并不代表它们是完全统一的。延续中有突破,而且这种突破性带有重大而鲜明的特点。从美好生活需要这方面看,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主要是: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方面看,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可见,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表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带有重大的突破性。
三要把握其人民性。站在不同的立场、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观照现实,往往会看到不同的世界、得出不同的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带着不变的殷殷初心、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持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面镜子去映照现实,从而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从这个主要矛盾的表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基于事实的科学判断,更是带有立场取向和感情倾向的价值判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中,第二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四要把握其驱动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凸显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凸显了我们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前行的步伐,反而会进一步驱动我们继续前进。矛盾是时代前行的动力,问题是时代高亢的呼声。正是因为有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样的基本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整个社会才会不断发展进步。也正因为有了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党才会精准确定中心任务和重大战略,驱动“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还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在强者面前,困难和问题往往成为闯关夺隘、勇往直前的“磨刀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党就有了提出和推进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依据所在,就有了力图改变现状、发愤图强的动力所在,就能以磅礴之力展示新气象、推进新作为、开创新局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刘光明)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