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7的这些潮语、这些事儿,你都记得吗?

2017年12月31日 18: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题:2017的这些潮语、这些事儿,你都记得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樊攀 张漫子

  2017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我们都关注了哪些话题?哪些网络热词又成了流行语?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从全国主流媒体采集了10亿字次的新闻语料,覆盖了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多种媒体,利用文本大数据技术统计分析后,发布了2017中国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

  记者从榜单中发现,“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十九大”等成为年度新闻热点,“怼”“打call”“freestyle”等成为年度潮语,“长途漫游费取消”“跨省就医”“租购同权”等成为年度新举措。

  新闻热点:中国发展世界瞩目

  榜单显示,2017年度新闻热点为“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十九大”“共享单车”“比特币”“全运会”“雄安新区”“金砖国家”“朝鲜半岛”“特朗普访华”。

  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金砖国家峰会再到十九大的胜利召开,2017年中国方案备受世界瞩目。“我认为这些词体现出中国骄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郎劲松说,“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方向受到世界瞩目,并向世界提供着智慧和方案。”

  2017年,人工智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人脸识别、增强现实技术、语音交互等“黑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从人工智能到共享单车,中国的创新力量正在影响世界,互联网技术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但在共享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2017年也出现了押金、安全等风险和问题。朱巍说,网络安全与网络风险需要以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和化解,但归根到底,新技术正在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让生活更加便捷。

  “我们不仅见证了中国骄傲,还要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全球媒体都聚焦中国时,在世界话语空间中将中国声音传递出去。”郎劲松说。

  网络流行语:年轻人的多元文化碰撞

  “怼”“厉害了,我的XX”“freestyle”“打call”“Diss”“戏精”“扎心了”“四海八荒”“尬聊”等都是榜单中列举的2017年被网民甚至媒体广为使用的流行词汇。

  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网络流行语中,“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油腻”“还有这种操作”等同样上榜。

  记者发现,这些网络流行语大多起源于网络直播、电视剧、网络综艺等平台,尤其游戏直播居多。“直播中使用的语言更加简单,流行范围更为广泛,所以很多方言都成为流行语被大家熟知。”朱巍解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碰撞。”郎劲松说,原本属于嘻哈文化、应援文化、粉丝文化等亚文化群体的词汇经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对大众文化产生了反向输出。

  内容消费的年轻化折射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新特点。郎劲松说,这些潮语的画面感很强、情绪化色彩鲜明,“精准地表达出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扎心”“怼”等能够展现出当前年轻人面对压力的自我释放,“freestyle”等又表现出年轻人个性化、自由、不受拘束的主张。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作为舆论场的重要组成之一,新媒体的青春属性凸显,极简化、个性化、移动化、娱乐化等属性凸显,加之弹幕交互、二次创作、碎片化等表达模式的拓展与助推,令网络流行语的风格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传播。

  新举措:老百姓获得感提升

  2017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还发布了包括“长途漫游费取消”“跨省就医”“租购同权”“共有产权房”“分级诊疗”“医药分开”“多证合一”“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北向通”“隐私面单”在内的“十大举措”。

  朱巍介绍,这些新举措解决的都是我们身边的问题,它们关乎民生,符合每一位老百姓的期待。

  “从住房改革到医疗改革再到证件办理,2017年的十大新举措都是在具体解决老百姓的切身问题。这些接地气的民生举措实际就是要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郎劲松说。

  朱巍表示:“不仅是政府在努力推进新举措,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网购和快递单中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各界关注并且期待解决的问题。“隐私面单”将消费者的关键信息通过技术处理,在快递面单和后台对信息加密,防止其他人从单子上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诸如隐私面单这样的新举措看似虽小,却体现出国家和企业对个人权利的关注和保护。”郎劲松说,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自觉与法治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