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经济日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17年12月31日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农村人口比重较高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在走向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决定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何在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未来“三农”工作的一个总体部署,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人才和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造血”不足,加上“失血”过多,导致出现严重“贫血”。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工商资本下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优化政策,稳定政策预期,但是必须建好工商资本下乡的制度“防火墙”,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真正“务农”,防止工商资本到农村跑马圈地,侵犯农民利益。要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让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三农”发展。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提挡升级;统筹配置城乡资源,推动公共服务下乡、教育下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起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关爱体系。只有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才能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农民留得安心。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要继续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要处理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生产的关系,不要为了片面追求土地规模化而让小农户失业。同时,要处理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建立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要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产,发展股份合作制,解决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经营收益不清、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要通过“三权分置”办法,解决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激活大量“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

  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靠质量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下功夫。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但是要完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忽视粮食安全,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整体推进。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的手里。我国连续多年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农业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粮食库存高企,进口增多,而大豆严重短缺。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一定要保护粮食产能,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关键时刻产得出、供得上。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自然景观就是乡村最大的资产,要推动形成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改变过去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种植等粗放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修复越来越薄的东北黑土地、重金属污染土地和华北地下漏斗区问题。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彻底解决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实现乡村振兴,更要传承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有乡土文化的农耕特质、地域特色。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现在农村因婚致贫现象普遍,要通过建立乡规民约,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要建立村规民约进行文明乡村建设引导,解决农村天价彩礼、人情礼金问题。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未来还有3000多万人口需要脱贫。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培育贫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对于特别偏远、生态异常脆弱等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异地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因村选派干部,干部要做到“不脱贫,不离村”。要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力戒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