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杰
从十九大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时的讲话,再到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都强调了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已经明确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成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强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竞争力,就是在高度认识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依靠全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守住国家安全保障的底线,最终实现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如何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有效推进针对实体经济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三大“转变”任务,如何顺利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任务,指明了战略谋划的根本所在以及改革布局的重心所在,也制定了开展具体工作的逻辑主线和实施步骤。具体来看,就是要全面把握住和协调好以下的三大重要关系。
首先,把握和协调好实体经济和经济质量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全面进入了新时代,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机遇期。中国高质量经济优势能否最终形成,取决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投资和创新吸引力能否得到切实强化,制造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当前,从实体经济和高质量经济之间相互决定支撑关系的角度来看,相应的工作逻辑主线是,一方面,优先制定和实施促进制造业部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另一方面,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关键短板和制度性藩篱方面的“破”“立”“降”上下功夫,“破”就是打造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对滞后的制度藩篱 ,“立”就是树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信心,“降”就是瞄准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不合理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集中发力,重点破局。
其次,把握和协调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相互共生关系。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落脚点在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既表现在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也表现在激活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活力。相应的工作逻辑主线是,一方面,在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依靠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这三个具体任务,最终实现将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全面实施和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各种形式的歧视性限制和隐性制度障碍,来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同时,依靠抓住坚决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这个敏感性的热点问题,重新激活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创新动力,促进民间有效投资、高质量投资和创新投资的合理增长。
最后,把握和协调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强化实体经济的吸引力,集中表现为要增强对高质量水平外资和高创新能力外资企业持续进入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来看,要把握和协调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依靠国内的深化改革,来促进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加速形成,更体现在要以对标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高要求,来倒逼和校正国内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不仅仅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相应的工作逻辑主线是,既要在有序放宽市场准入,继续精简负面清单,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入手,也要在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着重入手。既要在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进而促进贸易平衡方面着眼,也要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等方面着力。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