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嘉宾在“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当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共同主办的“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中国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瞿长福 曾金华 李芃达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12月23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共同主办的“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以“中国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创新引领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 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
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主要考虑是什么?杨伟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已经不具备高增长的客观条件,需求结构变化、消费升级、技术积累、金融风险、资源环境压力等,使我国潜在增长率发生变化。
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再过三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全面小康阶段发展的重点是解决量的不足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相对于量的问题,质的问题更重要,要在解决质的问题过程中来实现量的增加。
第四,从事物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往往都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高速增长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
杨伟民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明年要实施好五大政策:一是财政政策要保持积极取向,特别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二是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总闸门,这也是控制宏观杠杆率的总闸门。三是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明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还会继续加大。四是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五是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推进基础性、关键性领域取得新突破,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杨伟民说。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谈及商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认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既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既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既是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的内在机制,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攻方向。
张茅表示,做好明年的商事制度改革各项工作,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多方面精准发力:
关键是改革,目的是放活。目前,投资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开办企业的行政审批依然过多,要按照“放管服”的改革要求,改革市场准入制度,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限制。要在发挥“多证合一”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
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大趋势,针对市场竞争中的突出问题,加大执法力度,不断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商标、广告、网络领域的监管,加大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盗版侵权、互联网新型传销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消费环境治理,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强对老年人、儿童和农村市场的监管,加强日常消费领域、互联网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市场监管,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途径是强化商标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中国品牌,推动经济发展从速度增长向提升质量转变。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姜增伟: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期贸易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姜增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贸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深刻演变,在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也将不断优化。姜增伟表示,要继续推动外贸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转变,从依靠模仿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优势产品向更多发挥综合优势转变,从国际产业低端向中高端不断提升。
具体来看,首先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姜增伟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这就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
二是增强研发创新能力。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研发增长最快的市场,但必须看到,跟发达国家相比,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和利润率还有差距。
三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出国门,但要看到,我国国际经营的品牌数量还不多,与贸易大国的身份还不相称。要继续发挥已经形成的独有比较优势,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升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心。
四是积极扩大进口。中国有13亿多人口的市场,已经形成了高中低端市场和高中低端消费群体,消费的多元化有利于通过进口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指标体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认为,从大约20年前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到大约10年前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高。
宁吉喆表示,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研究建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统计指标体系,测算计算方法和评价办法。”
宁吉喆透露,去年以来,国家统计局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拿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及分地区的计算结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将于年底前公布。在此基础上,还将抓紧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过去几年在经济领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调整了经济结构,化解了下行压力。”宁吉喆说,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稳和进统一起来,把握工作节奏和力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稳,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经济、稳物价、扩就业、增收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要加大促改革、调结构的力度。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把握好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向。”宁吉喆说。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国家的本质是依靠创新活动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认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对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王志刚认为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发挥科技创新核心作用,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制造、现代能源等领域推动新兴产业技术体系协同创新,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支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融合,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业。
加快实现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新思想、新方法、新原理、新知识的源头储备。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新型科技产业,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加强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重大战略领域布局国家实验室,打造一批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聚焦能源、生命、粒子物理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打造连接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时代的重要命题。从供给体系来看,30多年前开始改革开放,主要是短缺经济,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数量缺口;经过30多年努力,主要领域数量缺口已经填满了,现在质量矛盾开始上升到主导位置,需要转向高质量时代。那么,高质量时代就要有高质量时代的供给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新时代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明确一个主攻方向,就是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过去以GDP为考核的体制非常适合数量追赶时代的要求,现在要转向质量追赶时代。如何建立一套适应质量追赶要求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坚持一条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重点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比如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另一个是产业升级机制,这就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倒逼企业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强化一个战略支撑,核心是创新支撑。我们过去更多是强调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现在也要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建设一个新型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从科技支撑来说,就是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另一个就是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新业态进行嫁接,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
根本动力来自于改革。原有弊端不适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不到位。下一步要深化改革,改革方向一是明确产权制度改革,二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
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金融工作要回归本源。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还不高,特别是股权的直接融资比重还不高,总体来讲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易纲说。
为什么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易纲表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样的货币政策目标下,如果防范金融风险,要保持金融稳定,我们还要有一个支柱就是宏观审慎政策。”易纲说,从美国次贷危机案例中可以看出,考虑整体经济稳定和宏观金融稳定,必须要考虑宏观审慎。
对于宏观审慎政策的要点,易纲认为,就是要从经济全局和整体来考虑问题,包括逆周期调节、跨市场监管风险、整体杠杆等,使企业、金融机构能够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提前防范风险,预警可能发生的问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易纲表示,货币政策需要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需要从以数量型为主的调控,向以价格型为主的调控转变,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要坚定不移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首先要控制好总体的杠杆率。”易纲表示,要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把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标本兼治解决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问题,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对薄弱环节监管制度的建设。
“当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攻坚战。”易纲强调,改革开放总体而言是增强了中国经济和金融抗风险的能力,所以在防范金融风险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竞争力和韧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瞿长福 曾金华 李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