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2日讯(记者 黄鑫)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如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经所所长于佳宁表示,首先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满足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引致的新需求,缓解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引发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数百个工业门类产量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从企业需求看,很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从消费者需求看,很多高档消费品仍然要通过电商“海淘”等途径从海外直接采购,表明我国高端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相对突出,一些有效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也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因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仍将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过程中,扮演先锋军的角色。
二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瓶颈,仍然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速度较慢,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基础科学成果与制造业批量生产之间的产业化创新环节较为薄弱。这些问题仅靠市场上的单一企业难以解决,借鉴世界上制造强国的先进经验,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同一区域内同一产业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产业服务机构等众多创新主体联合起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密切协作、协同创新,克服产业化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三是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数字化转型。借助好我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兴起的重要契机,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将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广泛链接,实现制造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模式精准满足有效需求。将坚持数据驱动和创新驱动并举,形成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推动形成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2.5产业”和“新实体经济”。
四是加快培养制造业急需的高技术、强创新、深融合的人才,形成一批“大国工匠”。目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仅为5%左右,远低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水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同时,智能制造人才更加紧缺,导致工业现场中人机协同、智能辅助决策等模式实施困难。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产业和教育的协作与融合,加快培养一批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业态的复合型融合人才,为实现制造业的“三大转变”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