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领航新征程·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乡村振兴再绘"三农"新画卷

2017年12月07日 0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乔金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增绿,农村变美,不仅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关系13亿多中国人的生活生态福祉。”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厚植美丽中国的“三农”土壤。

  农业生产变绿

  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绿色发展的导向更加清晰。

  黑龙江农垦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输出的商品粮可以养活1亿人。今年北大荒4300万亩耕地上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3300万亩,目前,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是垦区农业生产的重点。绥滨农场场长李思军说,今后靠产量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发展绿色农业,以质取胜。农场应用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5%以上。在减少采用地下水的同时,目前,农场已有30万亩水田喝上了纯江水。江水水温高,水稻口感好,每吨价格比普通稻高出200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

  对此,农业部门启动实施绿色农业发展5大行动。在100个畜禽大县整建制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在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以东北地区为重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在西北地区开展地膜回收利用、治理白色污染,实施“史上最严”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将休渔期延长1个月。大批的农业科技专家在农区牧区草原水域奔走,一项项落实绿色技术。

  田间地头,农民种地用大水、大肥、猛药的习惯在改变,杀虫灯、粘虫板、水肥一体的滴灌系统越来越常见。全国化肥使用量今年首次实现零增长,一些地方甚至实现负增长。有机肥施用面积3.8亿亩次,绿肥种植面积约4800万亩。农药施用量则继续保持零增长,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超过5亿亩。

  步入超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老三品”广受欢迎,“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超过11万个;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新三品”则倒逼农业产业链提升品质。国家已制定农药和兽药残留限量标准5724项,制定发布农业行业标准5494项,加之推广可追溯体系,为优质农产品供给添了一重保障。如今,各地老百姓餐桌的优质农产品四季供应不断。

  农田生态变优

  “田园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是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在去年作出的重大决策。农业部日前宣布,今年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扩大,面积达1200万亩,涉及9个省份的192个县(市)。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轮作休耕在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试点以来,河北省地下水漏斗区小麦休耕试点,平均每亩减少用水180立方米,共压减地下水开采3.2亿立方米。吉林省在东部冷凉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每亩节肥30%、节药50%左右。

  中央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中央农办主任韩俊介绍,现在全国划定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已经达到15.5亿亩,改进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扎紧了耕地保护的篱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幅度提升生态保护的等级,推进耕地、草原、河湖的休养生息。2014年到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3010万亩,今年又新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230万亩。

  农村环境变美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目前,各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江西的“美好乡村建设”、安徽的“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四川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自然环境生态美、形态优化村庄美、宜居家园庭院美、绿色发展生活美,以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各地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植绿护绿、清洁道路、治理污水,打造洁净、生态、优美、宜居家园。

  “之前我们种水稻和油菜,收入少得很,住的是平房,环境也差;自从改种猕猴桃、搬进新村,生活完全换了个样子,住上了二层小楼……”说起变化,四川成都市蒲江县炉坪新村村民刘杰难掩喜悦。在成都,随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推进,一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新农村跃然眼前,与主城区大都市风貌交相辉映,展示着别样的魅力。

  守护浸润乡愁的村韵,注入乡村文化的内涵,才能让人“记得住乡愁”。一座青山、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幢老屋、一种手艺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越来越多的地方依托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农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以后会有更多的农村让城市人向往。”中央农办副主任吴宏耀说,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既有条件,统筹考虑具体村庄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精心打造一村一韵。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系列稿件: 

    实:发展先进制造 做强实体经济 

    优:让世界感知中国品牌魅力 

    新:动能转换为发展提供新引擎 

    活:新时代国企焕发新生机 

    专:质量时代呼唤大国工匠 

    深: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动力足 

    高: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相关专题:领航新征程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