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政(右二)与员工一同查看枸杞长势。 (资料图片)
“我叫雍政,不是‘雍正’的‘正’,是行政的‘政’。”但凡见到新朋友,宁夏杞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雍政总是这样幽默地解释着自己的名字。去年底,雍政企业的产值达4700万元,出口创汇227万美元。但他总是谦虚地说,“这都是家乡这片土地的功劳”。
雍政出生在“枸杞之乡”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家里祖祖辈辈都种枸杞。“我小时候每逢寒暑假就去看父亲筛选、晾晒枸杞。”回忆起儿时的经历,雍政历历在目:“长大一点了我就跟着父亲干一些枸杞加工的活儿,从那时起,我对枸杞产地、品相、加工流程有了很多了解。”
让雍政没想到的是,等到1996年他高中毕业时,父亲说什么也不让自己做枸杞贸易。理由很简单,那时的消费者消费能力还有限,很少有人会购买枸杞这样的保健产品,不挣钱。
雍政来到银川的一家企业当工人上班,每月工资419元。当时,虽然他的工资让他不愁吃不愁穿。但在他内心深处,依然想念家乡的那片枸杞林。
一次偶然的机会,雍政结识了宁夏农科院的专家,“聊天过程中,专家听说我家种枸杞,就提到枸杞加工种植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专家的话击中了雍政的内心。
“咱硬着头皮回中宁倒是可以,可是枸杞生意当时并不好做,回去做什么呢?”想法虽然有了,但现实困境却摆在雍政面前。关键时刻,一位宁夏农科院的专家给雍政支了一招,市场上新种子和有机化肥紧缺,他可以先从卖种子化肥开始。
2001年,雍政回到了家乡中宁,在县农牧局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宁县运通农资经销部,并贷款购买了价值14万元的种子和30万元的农药。得益于父亲早年的商业信誉和枸杞经营网络,两年后,雍政不仅还清了所有贷款,而且当年的纯利润就达36万元。此后几年,这个中宁县第一个经营有机化肥的经销部越做越好。2005年公司营业额达到1000多万元,2006年达3000多万元,2008年运通的销售额高达1.14亿元,农资经销部经营种子已经遍布全国。
生意越做越大,但有意思的是,2012年之后,各地商家不止一次向雍政要中宁生产的枸杞。冷静分析后,雍政认为,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枸杞这样的保健食品,主要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显著增强了,而现在就是圆自己儿时“枸杞梦”的最佳时机。
2014年,宁夏杞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雍政任公司董事长。“我沉下心来一想,过去卖种子化肥容易,但想把枸杞产业做好却没那么简单。”决心转型做枸杞产业的雍政没有盲目乐观,而是想得更远,“我还是得靠‘老班底’”。雍政嘴里说的“老班底”就是宁夏农科院。经过实地调研和反复论证,农业专家帮雍政找到了制约当地枸杞“值钱不挣钱”的技术瓶颈——枸杞鲜果保鲜问题。
对于地处西部地区的宁夏来说,运输枸杞过程中的保鲜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果农。曾有一家大型国企雄心万丈地来到中宁搞枸杞加工产业,但保鲜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没多久就铩羽而归。
“研发鲜果保鲜是烧钱的活儿,更是技术活儿。”说起几年前的那次“攻关”,雍政感慨道:“宁夏农科院技术储备不够,科研力量有限,我们就跑到上海和复旦大学生物工程应用学院一起联合研发,前后光研发经费就花了700多万元。”凭着西北汉子的韧劲和豪气,最终,一项最低保鲜35天、最高能保鲜60天的枸杞鲜果气调保鲜技术问世。
目前,雍政的宁夏杞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计开发出了枸杞鲜果、枸杞干果、枸杞茶、枸杞酱等四大类44个品种的枸杞产品。公司加工生产的枸杞鲜果热销全国,枸杞干果产品也走出国门销往多个欧盟国家。
多年来,雍政一直全身心地投入枸杞产业,家人和朋友曾不止一次地劝他:“这么大岁数还往枸杞林里钻,这不是找罪遭吗?”雍政却说:“看着家乡这片得天独厚种植枸杞的热土,咱哪能捧着‘金碗’要饭啊!”经济日报记者 许 凌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