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领航新征程]黄汉权: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17年11月08日 07: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林火灿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权威访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必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不断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围绕提高品质,强化质量标准管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为我国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如何客观看待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中国制造如何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应如何看待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黄汉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从制造业看,我国制造业规模继续壮大,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驱动工业增长的主要行业力量发生积极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十分不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从制造业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具体而言,在产业链方面,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仍然以“代工”为主,贴牌生产多,自主品牌少。即便在高技术领域,也有不少产业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自身的研发设计能力有限,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都较为滞后。在价值链方面,我国制造业整体产出效率也存在差距。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左右,而发达国家约为35%至40%;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只有3000多美元,居全球第54位,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创新链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统计资料》,在我国企业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11.9%,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分别占64.6%、23.5%,表明我国企业实用性技术创新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少。

  记者:在您看来,衡量一个产业是否迈进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黄汉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

  对于制造业而言,必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仍然面临诸多不足和短板。其一,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是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引进技术来实现,即使有创新,大都属于引进、模仿再创新,导致我国企业不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研发设计能力,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低。其二,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制造业长期走代工发展模式,不少企业忽视创新投入,导致一些核心部件和高端精密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其三,高技能人才短缺比较严重。产业迈向中高端核心是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有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5,高技能人才不足6%。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尽管我国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每年近50万人,但国内芯片设计企业仍不得不从海外大量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其四,软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一是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标准水平“低”、标准体系“乱”、标准管理“软”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二是褒扬守信、惩戒失信的市场诚信制度尚不完善,不诚信行为频发,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三是工匠精神不足,挣快钱的商业文化盛行,有些企业忽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价值坚守,影响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记者:要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国制造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黄汉权:一是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制造业进入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我们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以科技资源密集的城市为核心,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平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各方创新积极性,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同时,依托广交会、义乌商品交易会等国际性展会品牌,以及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商品供应链分工格局,实现从销售“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换。

  二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精细制造,加快掌握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不断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三是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和品牌建设,实现从产品制造向精品制造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于制造业而言,就是要围绕提高品质,强化质量标准管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引领作用。要瞄准增加品种优化产品供给,挖掘需求盲点,开发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产品,丰富产品类型和档次,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定制化需求。要紧扣创建品牌培育知名产品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有特色、有价值、有底蕴的“中国品牌”和“金字招牌”,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还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相关阅读:

    杨长湧、李大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专题:领航新征程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