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全国迅速兴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文学历来是文学的“轻骑兵”,总能敏感地嗅到时代的气息,并及时地将它捕捉和传递出来。这次,全国报告文学骨干率先在文学界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研讨。作家们言谈之间,灵感不断激荡,信心源源汇聚。用新作品记录新时代,报告文学作家已做好准备。
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和号角手
——全国报告文学骨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郭超
10月的华西村秋色宜人,来自全国的20余位报告文学骨干相聚于此,27日至29日,展开为期三天的热烈讨论。这场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的研讨会,以“学十九大精神 书写精品力作”为主题,这是广大报告文学作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自觉行动。
10月27日至29日,“学十九大精神 书写精品力作”全国报告文学骨干创作研讨会暨组稿会在江苏华西村召开。 范䶮申摄/光明图片
“在新时代,作家要摆正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做人民和时代的学生,以新风貌新作品迎接时代给予我们的丰富创作源泉,鼓足干劲,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和号角手。”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说。
新时代为作家写作带来更大广阔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20世纪50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和保家卫国之中。改革开放初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预示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新时代要有新风貌,也要有新作品。”何建明说。前不久,他的新书《那山那水》问世,短时间内就印刷了15万册。这是国内首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发展之路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何建明的写作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距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他认为,与之前的40年写作相比,新时代为作家们的写作带来了更大的广阔性。“以前,我们写改革开放,是写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现在,我们是写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我们的起点更高了。”
“主旋律作品不是简单地歌颂,社会要进步,就要看见不足。批判现实主义也不是简单地批评与揭露。”作家杨黎光认为,报告文学作家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病,是他近期关注的一个重点。他认为,报告文学作家不能故步自封,始终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耕耘,要敢于突破自己,以敏锐的目光发现新的选题,把自己的创作和社会发展进步结合起来。
作家孙学丽立足大连工业建设题材,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大机车》的创作,这是以中国机车工业的优秀代表——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初建、发展、壮大,以及他们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走向世界而不懈奋斗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她认为,今日中国,巨变的社会生活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近年来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兴盛,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报告文学作家要把握大好时机,完成对五彩缤纷时代的书写。
火热生活吸引更多作家投身报告文学
近年来,报告文学以其贴近现实的温度和扎根大地的深度,吸引了越来越多作家投身到书写时代的大潮之中。许多从事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作家,纷纷把笔触延伸到报告文学领域。
女作家丁燕曾是天山脚下的一位抒情诗人。几年前,她从新疆来到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她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火热和时代脉搏的跳动。两地不同的生活带给她很多创作灵感,她自觉转向了报告文学创作。
作家李骏虎在小说创作上卓有成就。几年前,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参与了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创作《王家岭的诉说》的全过程,这让他感受到报告文学直面时代、参与现实的魅力。历时五年,他创作了纪实长篇文学《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报告文学作家没有在小圈子里自我陶醉,他们走出自我,走向大众。”李骏虎说。
上海作家杨绣丽是从崇明岛走出来的女诗人。从绮丽的诗歌走向直面现实的报告文学,她在创作上找到了根基,辅之以诗歌的文字训练,她写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从2013年开始,她连续创作了两部反映“南京路上好八连”和全国首家“模范消防中队”——上海消防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事迹的军事题材长篇报告文学,成为作家中的“迷彩派”,女诗人中的“军粉”。
女作家程雪莉对报告文学真实性所带来的魅力也深有感触,她的报告文学创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她的带动下,她身边不少女作家纷纷投身报告文学创作。她们看到了报告文学现实的温度,书写现实题材作品成为她们的主动选择,平常讨论的也都是关于现实主义写作的问题。
董进奎和北野是两位诗人。听了大家的讨论,他们认为,诗人应该把目光投向大地,现实不仅为报告文学提供了无尽的素材,也为所有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宝藏。各个文学门类之间都是互通的。与报告文学作家的交流,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报告文学作家的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艺术手法创新让文学之树常青
报告文学作家是中国讲故事最多,也最善于讲故事的一个群体。近年来,报告文学作家没有墨守成规,他们充分吸收其他文体和艺术门类的优长之处,在表现手法上与时俱进,保证了报告文学之树常青。同时,报告文学作家注意从小人物身上窥见时代风云,讲述五彩斑斓的中国故事。
“十九大报告把文化提升到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高度,它不仅对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温情与敬意,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学艺术提出了新标准和要求,那就是‘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作家徐剑说,“主旋律文学作品不能写成表扬稿,不能写成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东西。”徐剑认为,作家在创作上不能做“老实人”,而要勇于突破自我,努力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品相。“现在,纪录片在非虚构文本的艺术创作上已经走得很远了,很值得报告文学作家学习。”他坦陈,中国和外国的优秀纪录片是他汲取艺术营养的重要来源。此外,他也向诗人、小说家等其他文体学习技法。向“报告文学的始祖”司马迁学习如何描写场面和细节。研读中外优秀纪录片,从中学习他们的表现技法和结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也是他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5后女作家李琭璐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划了时刻表,而且也为文化的繁荣兴盛制定了时间表。从现在到2050年的30多年,是报告文学作家大有可为的时代。具有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双重身份,她认为要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发现新闻,一只眼睛发现新闻背后的文学。农村留守老人、寻找失踪儿童的父母、高考状元、超常儿童,这些都是她笔下的主人公。她认为,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故事,意蕴深邃、震撼心灵的现实故事一直在上演。在新时代,我们要提升发现故事、讲好故事的能力,用手中力有千钧的笔记录这个伟大时代。
女作家余艳认为,为身边的小人物树碑立传是她的使命。“每次走到湘西那种地方,就觉得脚踩着的这片大地是子弟兵的生命换来的,而其中就有我们的湘妹子。今天的作家有责任把她们写出来。”
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认为,作家的骨子里要充满正气,要有时代的担当。他写《哑巴红军》之前,曾有人劝他说:一个又聋又哑、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红军战士有啥可写的,不如给首长写个回忆录,或者写写战斗英雄的故事。然而,他没有动摇。他费尽周折,找到哑巴当红军的老部队,在哑巴老战友的病榻前,听他们讲述。“这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虽是小人物,但身上焕发出鲜明的人性色彩,浑身充满正能量,值得我们尊敬。”纪红建说。
近几年,有不少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被搬上了银幕,完成了二次传播。大家认为,这充分说明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都有很大提升。通过其他媒介的改编,报告文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何建明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报告文学作家的文本要有覆盖性。“这一个题材,争取在我写过之后,别人就绕不过去,只要写就得重复我的。”新时代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这是报告文学发展的机遇,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机遇。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08版)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