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北京大学朗润园,秋色宜人。25日一早,来自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位学者会聚于此,展开了整整一天的热烈讨论。这场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的座谈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主题,是学者们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自觉行动,也是增进认识、助力实践的深度交流。
言谈之间,共识不断达成,信心源源汇聚。以新作为响应新时代,学者们已做好准备。
“凝聚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期待,指导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
70多次掌声,这是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朱善璐聆听十九大报告时的深刻记忆。“这么多代表齐心鼓掌,体现了报告的真理力量、逻辑力量、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朱善璐认为,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实现初心和使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判断、新方略、新部署,让中国梦以及实现梦想的“时间表”更加清晰明了,“感觉确实迈进了新时代”。
“一份凝聚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期待,指导未来发展,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报告。”中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高度评价。他指出,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个判断源于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发展方位、国际地位等的新变化,“是我们党理论探索取得的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行动指南”。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用5个给来概括十九大报告带给她的感受——“给人民以信心希望、公平正义、安全无虑、便捷舒适、幸福安康,总结起来就是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而且‘为人民’的指向更全面、部署更具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提出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了明确回答,有着深厚的学术内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江宇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各个方面,都是对中国在新时代如何走稳走好发展道路的指引与回答。
“铺开一幅真实而美好的发展图景”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给出的这幅“行军图”,吸引着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这三个时间节点上,中国应该各有什么样的发展成绩?”他认为,中国会沿着这条时间轴逐步告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跻身世界高收入国家,“铺开一幅真实而美好的发展图景”。然而,这一过程中仍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例如提升教育水平、应对老龄化社会来临,都是必须重视的工作。
实现新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引。中国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周来指出,十九大报告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写进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具有很大启发。“新发展理念代表了未来发展经济学的新方向,有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命题,必须在中国自身的发展语境下去理解和实现。“中国有自己的良治思维和良治标准,能实现适合自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而党的领导就是其中最根本的特征。”
在十九大报告的丰富内容中,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对健康中国战略十分关注。“‘战略’都有明确的方向、目标,有具体的内容和步骤,这说明党和国家对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认识更加清晰科学,建设信心越发坚定。”
“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中山大学教授徐俊忠的研究重点之一。“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这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方案,是全体农民的福音。”他希望这一战略尽快落实落细,给广大乡村带来美好的“山乡巨变”。
“中国方案,世界贡献”
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英国广播公司如是评价。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则从全球视角观察指出:中国将进入“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稳步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向全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执政理念和基本方略。李玲认为,这展现出我们党卓越的执政能力、感召力、规划力、组织力和行动力,也再次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一界定向世人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职责担当、坚定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早已溢出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这一点已成为与会专家共识。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法学院教授强世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在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李玲则认为,我们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探索,能够为世界不少国家提供启发。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对国际和平作出的一大贡献。”黄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我们的首创,“这个概念连同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都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新贡献”。
“中国智慧启迪世界;中国方案,世界贡献。”李稻葵如是总结。他也从中看到了理论的生命力与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中国方案并不是学界论证出来的,包括过去近40年的改革开放,也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认真总结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并将这些实践与思想提炼总结,形成相应的理论,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学者的重要使命。”
(本报记者 王斯敏 王丹)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