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题:良性税制激发企业活力——权威专家共话减税降负热话题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申铖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如何看待过去五年政府为企业减税降费的成效?面对期盼进一步减负的呼声,如何理性看待税制改革的公平性?税收征管效率的提升,在更好服务纳税人的同时,又如何进一步为企业减负?针对社会关注的税收热点问题,多位权威专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作为本届政府最重头的财税改革举措和减税政策,试点5年来,营改增累计减轻企业税负1.7万亿元,一定意义上引领了当前世界性减税趋势。
但记者发现,也有舆论认为,营改增受益者多为大企业,国企受益尤为明显。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的小微企业获得感不强,甚至税负不降反升。
“这是不成立的。”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告诉记者,“从税收制度来看,我国是统一规定的,尤其是在增值税方面,充分体现税收中性原则,国企和民企不存在税收上的差别。”
一组数据也可证明“国益民损”说法不切实际。营改增改革,涉及近1600万户企业纳税人、1000万户自然人纳税人和超过2万亿元的营业税收入改成增值税。自去年5月全面推开试点以来,26个小行业全部实现减税。今年前7个月,建筑、房地产、金融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累计缴纳增值税7568亿元,与应缴营业税相比,减税1404亿元,税负下降15.65%。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营改增实施以来,超过98%的试点纳税人实现了税负下降或持平,总体减税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纳税人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伴随营改增、资源税等一系列税制改革的推进,随着金税三期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用,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近年来大幅提升。今年7月,营改增改革迈出最新步伐,即取消13%的税率,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有人认为,虽然税率在简并,但征收力度在加强,因而一些企业感受到的实际税负在增加,日子不好过。
“这也说不通,因为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质量提高其实是两个问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说,营业税制下,有些企业税收存在该征未征情况,到了增值税制下,这种情况难以继续。“同时也要看到,征管质量的提高确实把以前偷税漏税行为的空间压缩了不少。”
李万甫认为,近年来,政府部门的着力点一直在落实减税政策上,有些企业感觉征收力度加强,实际上是增值税制度改革后自发带动了对税收征收率的改进。
“营改增之后,把企业之间交易环节的链条全部串联起来了,使得每个企业都成为整个抵扣链条上的一点,导致企业逃避税收的激励变小了。”李万甫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孟春认为,我国减税政策早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2012年初启动的营改增是近20年来我国实施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税制改革,有利于打通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提高了增值税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孟春说,2015年后,我国减税降费力度明显加大,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一件大事,多项减税降费政策并举显著降低企业负担,“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不过,专家们也表示,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下行压力,包括民营企业在内不乏有企业感觉税负重,实际更多是经营成本上升所致。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部分企业面临转型阵痛和盈利下降,这时对税收负担的感受会格外明显。
“实际上,从宏观角度来看,营改增等减税措施对经济运行、对供给侧改革、对经济新动能的培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前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李万甫说,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关键还需要继续深入推进营改增等重要税费改革,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同时,企业也要苦练内功,跟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加快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制度,更好适应我国日益完善的税收制度。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