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共享经济在试错中创新?

2017年10月13日 08:19   来源:北京日报   潘福达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共享经济近期再掀波澜。10月10日,某共享雨伞品牌宣布获得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共享雨伞行业获得的最大额度的单笔融资。有人感慨共享市场热度回潮,但在更多人看来,哪怕是斩获大笔融资,也无法让共享雨伞躲过共享经济挤泡沫的“暴风雨”。

  共享雨伞需求待释放

  近日,争议颇多的共享雨伞行业爆出一个重磅消息:“有伞Usan”获得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与点位拓展。据悉,有伞今年6月在苏州成立,采用有桩运营模式,押金收取29元,每次借伞1元钱12小时,28元封顶,芝麻信用满600分可免押金,首批伞桩机已经在苏州、南京、上海铺设。

  自今年以来,共享雨伞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进场的玩家包括有伞、春笋、摩伞、共享e伞等,但行业发展一直面临争议,包括真伪需求的质疑,还有低频、低门槛、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问题。

  针对这些争议,有伞创始人柳青称,一些企业对共享概念的盲目追逐让公众对共享雨伞产生了误解。“你叫它雨伞租赁也没问题,在我们看来就是一门生意。”柳青认为,用户需求可分两部分,一是刚需,如下雨天和恶劣天气;二是衍生需求,即在足够方便和高品质服务的基础上,释放高温场景、替代自己带伞习惯的需求。据团队测算,虽然受地域和季节影响,但是中国平均一年中有不少于120天的用伞需求。柳青预测,在需求被释放之后,共享雨伞有可能实现日均百万单甚至过千万单的业务规模。

  使用频次低成“硬伤”

  在创业者的PPT上,市场蓝图总是光明美好的,但无论如何,与共享充电宝等其他共享经济项目一样,用户对共享雨伞的需求还有待实践验证。

  至少从现状来看,共享雨伞“钱途”并不明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局共享雨伞的十几家初创公司拿到融资的不多,融资总额还不到一亿元,资本对这一行业的态度始终比较冷淡,而同样饱受质疑的共享充电宝却在40天内拿下12亿元融资。

  除了用户体验,线下运营成本、产品损毁率、使用频次等也是需要探讨的细节。记者了解到,共享雨伞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随处使用的自由借还型,类似现有的无桩共享单车;一种是有桩的自助设备型,同时铺设雨伞和智能伞架。有桩模式总被用户吐槽布点少、取用不便,还另有一重政策风险:今年6月, 共享e伞在杭州铺设了5万把共享雨伞,不到一天就因占用公共设施被城管强制清理。

  业内普遍认为,产品本身价值不高但维护成本不低,共享雨伞的发展潜力还有待考量。正是共享雨伞的诸多不确定性,让投资者望而却步。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共享雨伞使用频次低,市场不可能像共享单车一样大爆发。

  小众项目折戟沉沙

  投资人不看好共享雨伞在情理之中,毕竟投资人要赚钱,火爆的共享单车都让朱啸虎喊出“摩拜小黄车合并才能盈利”,何况共享雨伞这样的小众市场。随着共享市场蛋糕被瓜分大半,创业者只能切入雨伞、充电宝这样小众市场求突围,但交出的成绩单往往惨淡。

  7月,在北京亮相的“共享睡舱”被有关部门紧急叫停,无须登记身份信息即可使用和存在消防隐患成主因;9月20日,西安街头现“共享马扎”,但市政部门均未收到备案通知,部分马扎被收走;北京街头出现过的共享马扎也多半遗失;在上海街边冒头的共享遛娃小车被城管部门清理;一些共享雨伞商家因雨伞“有去无回”接连倒下。

  共享充电宝行业更是重灾区:9月28日,共享充电宝企业Hi电被爆出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约有200名员工面临被裁;10月11日,杭州共享充电宝公司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已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

  据统计,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接近4万亿元,增长率为76.4%,在重点领域融资额达到1710亿元。各类五花八门共享项目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玩噱头的奇葩项目,不少人感叹共享经济已经被“玩坏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公布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鼓励共享经济在试错中逐步走向成熟。创投圈人士仍表示,共享经济仍然处在婴儿期,不宜用“伪共享”来否认共享经济创新,应允许市场试错。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