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不安全的车筐 多少监护"疏忽"让孩子行走生死边缘

2017年10月12日 09:52   来源:法制日报   

  多少监护“疏忽”让孩子行走生死边缘

  共享单车车筐成危险“儿童座椅” 有家长对年幼孩子骑单车上路不管不顾

  调查动机

  继车辆遭损毁、押金质疑等风波后,共享单车最近又上了头条——父母在骑行单车时将孩子放在车筐里,此类现象在现实中屡屡出现,相关照片在网上不断引发热议。好玩、粗心,这些词似乎难以解释这些家长的举动。此类行为给儿童带来哪些风险?这些举动折射了家长哪些心理?就此,《法制日报》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接近1.2米的身高,4岁的圆圆坐在一辆共享单车的车筐里明显有些紧促,身高的原因让圆圆有些掌握不好平衡。面对圆圆的不情愿,妈妈张薇给出的建议是扶住车把。

  然而,要想完成这样的建议,就意味着在骑行的20分钟里,圆圆的身体必须后倾,胳膊向后弯曲40度左右才能扶住车把。对于这样的姿势,圆圆给出的评价是,“太难受了,太累了”。

  在这个4岁孩子的眼里,这样坐着虽然很累,但是也挺好玩。然而,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似乎将更重要的事情抛之脑后——孩子的安全。

  张薇给出的解释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在孩子的安全面前,张薇的解释似乎过于苍白。

  不安全的车筐

  张薇为何要说“不得已而为之”?

  深夜坐火车回京的一家三口,由于在火车站外打不到出租车,于是决定骑行共享单车回家。“当时想,火车站离家很近,随身带的行李又不多,孩子也已经很疲乏了,所以就‘冒险’一试。”对于自己的理由,张薇特别强调了一点,“深夜,路上车很少”。

  对于这一被张薇重复了至少3遍的理由,记者反问,“万一呢”?

  这三个字,张薇无法解释也似乎无力解释。

  然而,存在这种侥幸心理的家长并不止张薇一人。

  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西路附近,记者就目睹了“惊险”一幕:

  1名男子带着1名小学生模样的男童骑行共享单车。行驶过程中,自行车不断颠簸,坐在车筐里的男童耷拉的两条腿几乎快要卷进车轮,看得人心惊肉跳。

  “从力学的角度看,车筐连着前轮上方的转向轴,放个孩子后重力增加,非常不利于方向的控制和平衡的掌握,容易出现歪跌;同时,车筐深度有限,又无扶手,孩子很容易摔出来。加上车流复杂,很容易酿成大祸。”作为自行车资深玩家,童晨这样分析。

  “共享单车都没有后座和横梁,只能让孩子坐车筐里,好多家长都这样带孩子。”张薇告诉记者,很多朋友都是这样带孩子的。

  记者找到几款带有车筐的共享单车,发现车辆配备的车筐为长40厘米、宽和深约20厘米的铁篮子,每个车筐会用2至4个螺丝固定住。记者随机检查了一些车筐,发现少数已有松动迹象。

  记者向一位自行车修车师傅打听得知,一旦车筐仅有的几个起主要作用的螺丝脱落,车筐就会向前翻倒。车筐螺丝除容易脱落外,还容易锈死断裂。

  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成年人驾驶自行车可以在固定座椅内载一名儿童,但不得载12岁以上的人员;未成年人驾驶自行车不得载人。对于违反载人规定的非机动车驾驶者,会面临警告或罚款20元的处罚。很显然,这里说的“固定座椅”可不是指车筐。

  飞驰的“小黄帽”

  同样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西路附近,记者还看到令人惊心一幕——一位爷爷样子的老人,扶着骑车尚摇摇摆摆的孙子,使用共享单车在小区出入口练习骑车。

  相比于爷爷带着孙子学骑车,更大的风险来自于孩子自己骑车在马路上行驶。

  四五个“小黄帽”骑着共享单车“风驰电掣”,甚至开始“飙车”,你追我赶,嬉笑怒骂,好不惬意。

  这些孩子骑行速度之快,让同样骑行共享单车追在后面的记者气喘连连。

  “你爸妈让你骑车回家吗?”终于赶上了孩子们,在红绿灯处,记者问道。

  “我们都有手机,扫一下就行了,只要能回家就行了,他们才不问。”其中一个男孩回答。

  “你们也就三年级吧,上下学还是父母接送比较好。”记者有些担忧。

  “我们都四年级了。”男孩明显有些不耐烦了,绿灯一变,便“飞”了出去。

  孩子骑行共享单车的危险并非杞人忧天,已有实例说明。

  今年3月末,上海一名骑着共享单车的孩子被大客车碾轧,男孩被救出送医后不治身亡。离世的男孩,今年也上四年级。

  每个人都会深切痛惜幼小生命的离世,许多人也会迁怒于孩子当时所骑乘的这辆共享单车。但造成事故的原因真的只是共享单车吗?恐怕不是。即便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早已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但早在共享单车出现前,街上骑自行车的孩子并不鲜见——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似乎对孩子骑车几近“习以为常”。

  回不去的“疏忽”

  不可否认,作为母亲,张薇对女儿是呵护备至的。然而,在安全面前,她似乎不符“合格家长”的标准。

  对于这样的评价,张薇在了解缘由后表示认同。

  “我曾经‘鄙视’那些忽视孩子安全、麻痹大意的家长,而我也在不经意间成了这样的‘马大哈’家长。”张薇说,“前两天,我骑车回家,一个小孩跑到小区汽车入口的门杆那里玩,突然来了辆面包车,那小孩就头也不回地往回跑,我也刚好骑车路过,速度并不慢。小孩恰好撞在我骑车的腿上,当时我紧急转向并急刹车。小孩被吓哭了,撞得我摔在地上。小孩的母亲赶紧过去摸了摸孩子大腿,幸好没事。到底是谁的责任?孩子要是撞上面包车岂不是更惨。家长监护不力真的会伤害到孩子”。

  的确,“疏忽”二字在很多时候“猛于虎”。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算财神爷来光顾,张国胜也不会让女儿独自在出租屋玩耍;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甚至会选择让两个孩子留在四川老家。因为现在,他发现,费尽心血在北京的打拼失去了意义——1年前,张国胜的女儿从位于3楼的租住屋坠楼,至今仍在医院治疗。

  穿越毕竟永远只能停留在电视剧的创作想象里,33岁的张国胜从女儿坠楼那天开始,注定要生活在痛苦与自责里。

  两年前,张国胜夫妇在北京市大兴区租了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开了一家面馆。悲剧发生前,大女儿白天在幼儿园,晚上就跟父母一起住在店里。后来,由于张国胜的父母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在四川老家的小儿子也来到北京。

  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候鸟”现象较为普遍,他们的父母白天多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监护。现实状况是,这些父母的安全意识并不强,在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的北京,对孩子的监护状态依然延续着农村散养的习惯。

  媒体没少报道坠楼这类悲剧,张国胜也曾想过到附近的建材店购买防护网装在租住屋的窗户上,但他找了几家店都没有买到,再加上考虑到楼层并不高,装防护网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了。隐患就此埋下。

  一年前的夏天,由于天气太热,7岁的女儿与5岁的儿子突然提出要回家洗澡。平时,两个孩子一早便会跟着父母来到面馆,直到晚上10点面馆关门才一起回租住屋睡觉。

  “疏忽了啊!”张国胜面对记者,痛苦地自责。当时,夫妻俩压根没想到两个孩子独自回家的危险。

  傍晚6点,正是面馆生意最为繁忙的时刻。当然,从现实生计的考虑,似乎很难苛责这对父母的选择。从面馆到租住屋大概需要走10分钟左右,张国胜夫妇甚至没有考虑到两个孩子穿行马路是否安全。

  至今,张国胜夫妇也不明白,两个孩子为何要去爬窗户。目前唯一的解释是,孩子想去拿窗外伸缩式衣架上晾着的衣服。(记者 赵丽 制图 李晓军)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