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广州市民童女士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AIR)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系统申办营业执照。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10月10日,随着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局、广东省工商局及广州市有关负责人按下“启动球”,广州市“人工智能+机器人”(AIR)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系统正式启动,现场颁发了广州市第一张全程电子化登记营业执照。
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广州此次启动的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系统实现了非同寻常的突破——依托我国先进的航天信息技术,开辟了国内首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审批模式,使商事登记进入了机器人智能审批、刷脸办照的新时代。
广州市“人工智能+机器人”(AIR)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系统,由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领域的领军企业——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该系统以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行“人工智能+机器人”申报、签名、审核、发照、公示、归档全流程电子化,实现了商事登记“免预约”“零见面”“全天候”“无纸化”“高效率”办理。今后,申请人不仅能通过电脑终端和手机APP,还能利用设置在各政务大厅和银行网点的智能机器人办理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业务了。
机器人“上岗”——
10分钟办好营业执照
智能机器人是怎样完成整个复杂审批流程的?在启动仪式现场,记者见证了准备注册外贸公司的童女士,通过智能机器人从申报、人脸识别电子签名、智能审核到领取营业执照的全过程。
在现场,童女士在“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官方网站”实名注册后,便进入了“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系统”页面,填写相关资料信息。由于有全智能化的引导,表单填写得非常顺畅。
“公司确切地址不清楚?没关系,输入框有智能提示,通过后台的标准地址库,对填写的地址实行智能监控和判断,避免有误。经营范围不会填?也没关系。系统会用智能推荐的方式向企业推荐标准经营范围,为初次办理的申请人提供了很大便利。”广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童女士填好信息后,系统便智能生成了标准化表单供她核对确认,并在系统中发起电子签名。童女士选择“无介质人脸识别”这一全新的智能签名方式后,通过用手机“刷脸”识别身份,便轻松完成了签名。
进入审核环节,由于童女士申办的是标准化业务,系统仅花了2秒钟,童女士便接到了“审核通过”的短信。接着,童女士通过智能发照机器人自助打印,不到2分钟拿到了营业执照。
“整个流程耗时仅10分钟,太方便了!”童女士高兴地说,“过去电子化登记办照最快也需要一天时间呢。”
智能机器人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审批过程中,还体现在审批前和审批后。广州市工商局局长谭曼青介绍,在办理审批前,智能机器人能提供智能咨询服务,自动实时回答经办人的提问。审批完成后,系统能实现智能化的电子档案存储,并将数据自动推送到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企业信息。
“今后,广州各区政务大厅都将放置‘智能申报机器人’和‘智能领照机器人’,经办人可使用‘智能申报机器人’完成申报流程,并在就近的工商政务大厅或相关银行网点方便快捷地领取营业执照。”谭曼青说。
电子政务领域——
航天技术市场广阔
将办理时间由一天缩短为10分钟,这无疑是我国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改革迈出的一大步。在这背后,浓缩着我国航天信息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多项重大突破。
据了解,开发该系统的航天信息公司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控股、以信息安全为核心技术的IT行业高新技术国有上市公司,肩负护航国计民生的使命,航天信息早已将航天领域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税务、治安管理、出入境管理、智能管理等多个领域,让多种航天应用在生活中全面开花。
“今天启动的这个系统中,融合了航天领域的诸多创新技术。人脸识别签名、智能地址比对、智能推荐经营范围等技术应用于商事领域均为国内首创。此外,航天领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安全防泄露技术等也被应用其中。”航天信息副总经理马振洲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带来了审核模式的颠覆性转变:从单纯依靠工商登记数据和登记人员个人经验的传统审核模式,转变为基于工商、公安、税务、法院、银行等各种大数据分析与规则判断的智能审核模式。大数据系统不仅能实现对重点企业及人员的预警,让“老赖”寸步难行;而且能为决策分析提供智能支持,自动形成走势分析,涵盖市场主体存量分析、资金流入分析、市场活跃度分析等。
“航天信息技术未来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马振洲说,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正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其他很多城市也紧随其后,着力推进营商环境的便利化。航天信息作为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领域的主力军,将顺应和把握这一趋势,推动政务领域向便民化、智能化发展。
他表示,下一步,航天信息将与工商部门合作,尽快把“人工智能+机器人”(AIR)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系统向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推广,为老百姓节约时间、节省成本,同时促进信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