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妇女在合作社生产卡垫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学)地处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相结合,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群众“自主造血式脱贫”思想觉悟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有多名贫困户自愿摘帽。
产业发展是仁布县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脱贫。
德吉林镇强钦村的德吉曲珍牵头开办的德旦康萨传统手工业农牧民合作社,以仁布卡垫为主打产品,年利润达35余万元,员工平均年收入近1万元,16户51人在这里脱贫。
“除了这个合作社,还有很多合作社,都带动了农牧民脱贫。”德吉林镇镇长王东海介绍说,司龙村藏鸡养殖场带动群众3户15人,奴日村藏靴合作社带动群众15户35人,残疾人民族手工艺合作社带动群众12户50人,卡若村桑吉农牧民民营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6户23人。“全镇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301户1424人降至目前的262户1208人”。
仁布乡日龙布村75岁的拉巴,山脚下的房屋经常被泥石流毁坏,2016年享受到易地搬迁政策,再过几个月就要搬到县城边上的公寓楼了。
易地搬迁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仁布县要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全县635户2991人易地搬迁工作。
“现在我家3人的生态岗位工资就有9000元,孩子也都长大了,今后我们会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过好自己的日子。”拉巴老人的一个决定让大家心生敬佩,“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要主动脱贫,不让等靠要思想腐蚀家里年轻的一辈。”
像拉巴老人一样,在切洼乡普纳村也有两户主动脱贫。
多吉一家7口人,之前是低保户,现在已经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养蜂场,年收入5.5万元,加上外面务工2人的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于是主动提出不再享受脱贫政策。
普纳村是2006年全县8乡1镇贫困户搬迁组成的村子,无耕地,无草地。乡里组织农牧民沿318国道开设餐馆、商店,成立蔬菜、砖厂等合作社,学习驾驶技能跑运输,提高家庭收入。
45岁的普增就是靠着一辆车主动摆脱了贫困。
“从没家到有家,从贫困到致富,之前真是想都没想过。”2013年普增贷款25万买了一辆车跑运输,“一家4口人,2个孩子,现在除去各种开销,一年纯挣5万块,货款也早还清了。”
在这些榜样户的示范作用下,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以前聚在一起就是喝酒、喝茶、聊天,没有生产的积极性。”普增说,现在则不同了,“大家在一起天天聊生产、说项目、谈机会。”
在普增脱贫的标杆作用下,组里已有4户脱贫,剩下1户也不再等靠要,争取早日像普增一样脱贫致富。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农牧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纷纷表示不愿给党和国家增加负担,把机会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