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流域仅存的两大通江湖泊之一,也是江西的“母亲湖”。作为鄱阳湖北岸的滨湖大县都昌,一度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该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同时,追求最佳的农业经济效益。(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都昌县总面积266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39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2.1%,拥有鄱阳湖1/3的水域。湖岸线长达308公里,占鄱阳湖岸线总长的1/4。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怎么来保护好生态,又如何来发展经济?
现任县委书记肖立新向我们介绍了都昌的基本县情,都昌的特色非常的明显,有“三大一古”,一是滨湖大县;二是人口大县,现有人口83.6万;三是农业大县,既可种粮也可种棉,还可种油菜,发展种植业有其独特优势,发展养殖业同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渔业、淡水珍珠等;三是资源大县,境内钨、钼、花岗岩、铅、锌等诸量大,尤其是风能更是取之不竭;四是文明古县,瓷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候鸟文化等等,名人逸事更是多之又多,大文豪苏东坡在此留下了“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合一万家”的名篇佳作。都昌县充分的利用本县特色,坚持以区位、文化、生态、旅游“四张牌”为统率,致力于特色发展,加快绿色崛起,为保护好“一湖清水”做好生态文章。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地处鄱阳湖腹地的都昌县将生态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他们突出抓好植树造林产业特色,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从资金上予以支持,从服务上进行引导,推进荒山荒坡集中流转,促进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向山上要效益。该县根据地域特点重点扶持苏山白茶、左里水栀子、土塘黄栀子、徐埠花卉苗木、大港食用菌、中馆油用牡丹等一批农林产业基地,涌现了许多植树造林的典型,其中“老黄牛”江东治山的故事尤为感人:2003年已经50多岁的江东发听说种植黄栀子效益好,就开始尝试种植黄栀子120余亩。次年他到处找荒山,在蔡岭和汪墩又种植黄栀子500多亩、泡桐100余亩。2013年,不顾家人的反对他又投资60多万元开垦荒山200余亩种植油茶。2014年又合资120万元开发荒山500亩种植油茶。这些当时在家人看来冒险的行为,在日后证明了他独到的眼光,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保护生态不仅要“治”,拒绝污染企业入围,关闭污染源,更在于开源,都昌县充分的利用资源大县的优势,大手笔与强家联手,与全国最大的厦钨公司合作,打造了全省最重要的钨钼基地;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与中电投公司合作建成全省最大的风电基地;不仅如此,全县还建设196座50KW光伏扶贫电站,贫困户足不出门每年就可以获得4000多元的纯收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贫困县的都昌更是在土地上突出“生态”两字:晨晖农场利用沼气发酵技术进行循环利用,将村民的地予以入股分红,进行无公害种植和养殖,不仅使村民能稳当的从土地中获得收入,而且也防止了化肥农药入侵鄱阳湖。
在都昌县看不到耸立的烟窗,所到之处也没有高楼大厦的雄伟,但是道路整洁,空气新鲜,本是喧闹的城中心显得平静,给人一种安静清洁之感,与鄱阳湖绿水交辉相影。尤其是都昌是旅游大县,除了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外,观候鸟也是一个绝佳胜地,素有“白鹤王国”、“小天鹅之乡”的美誉。都昌实行了严厉的防范措施,并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每年来此旅游和观鸟的游客络绎不绝。
都昌地处鄱阳湖,坚持“一湖清水”做好生态文章,其不仅保护和发展了生态,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扶贫攻坚为例:扶贫开发绩效考评连续八年荣获全省先进,2016年7个贫困村顺利退出,1.7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保护鄱阳湖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都昌人一种共识。
文/罗瑞明
(责任编辑:牛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