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实体经济释放 三重强劲提振信号

2017年08月04日 14:01   来源:金羊网     

  《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榜单显示,广东4家制造业企业上榜,显示出广东制造正在培育世界级企业。

  走进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货车排队等待,今年以来工厂一直处于“白天黑夜连轴转”状态。这是“世界工厂”工业制造回暖向好的一个缩影。利税、就业和投资三个关键经济风向标均显示出实体经济提振的强劲信号。

  利税抢眼

  经济“含金量”攀升

  为国内主要手机品牌提供金属结构件的长盈精密公司是华为、OPPO、ViVO、小米的供货商,今年新加入三星的供应链。今年上半年净利润约3.6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上半年是行业去库存阶段,量产的外观件新产品较少,下半年随着新品发布,附加值更高的不锈钢中框结构件会带来更好的盈利。”公司董事长陈奇星说。

  大型企业的盈利能力更为突出。美的集团财报显示,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2%。即便是一般不被看好的收购业务也获得了较好的盈利,其中库卡集团实现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加27%。

  大量企业营收趋好,财税得以平稳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13348.88亿元,其中税收增长在剔除营改增不可比因素后,仍达18.1%。

  广东省国税局局长胡金木说,企业利润和政府财税的状况被认为是“经济含金量”的体现,企业利润好反映在税收上,便是企业所得税的增长较快,也说明实体经济效益在提升。

  制造业回暖还体现在税收贡献上,今年上半年广东第三产业GDP高过第二产业,但税收却是二产高过三产。

  “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抢眼。这两块的税收占制造业税收比重达六成,传统制造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实体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胡金木说。

  就业稳中有升

  劳动者与机器人双增

  专业的机械设备、模具制造企业东莞市恩盛机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新招了7名“大学生工人”。

  公司总经理邬彬说,这批新工人来自东莞技师学院中德合作班,均获得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装备机械手的智能生产线需要这样的技工才能胜任,平均月薪6000元以上,很有吸引力。

  自2014年以来,随着“机器换人”的实施,曾有担心这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出现了与之不同的情况。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局长司琪介绍,今年上半年东莞市用人单位就业登记530.05万人,同比上升0.22%,其背后反映出就业的新变化:一方面部分制造业用工需求上升,有的还缺工;另一方面,自动化没有让就业大幅减少,反而刺激了高技能用工,产业工人的更替正在显现。

  东莞技师学院开设了中德、中英合作班52个,在校生1300多名,首届116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起薪甚至超过很多本科毕业生。

  广东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王丽莹说,今年以来广东制造业增员在各行业中最多,先进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对高水平劳动力产生了磁性效应,如在东莞举办的校企合作洽谈会上,5.6万名毕业生年内将到东莞企业就业。

  投资稳中向好

  但增长不依赖投资

  最近富士康在美国投资的消息全球瞩目,而此前富士康已在广州投资610亿元进行第10.5代显示器的研发生产,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近千亿元。

  在深圳,华星光电上马了第11代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总投资538亿元,产品聚集以8K为代表的超高清、超大尺寸以及OLED三大技术领域,有望建成全球最领先的面板生产线。

  这只是两个比较典型的高端制造业投资的案例。广东省发改委投资与重点项目处处长关志伟说,从去向看,制造业投资的信心和意愿均在提升,投资产业结构正向高端优化。全省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远远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水平。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是反映一个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指标。据介绍,上半年广东技改投资近2000亿元,增长高达30%。

  尽管投资向好,但从整体看,广东呈现出不依赖高比重投资的稳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9万亿元,按此计算,投资额占GDP比重约为30%。

  全国人大财经委7月在广东调研时指出,30%左右的投资率说明较早开始转型的广东已经摆脱了投资依赖症,提高增长的可持续性。

  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对500家工业企业调查显示,投资预期指数为53%,比二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表明下半年实体企业投资意愿将继续增强。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