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海外看中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果获得成功,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制度性基础。随着创新红利惠及整个经济,中国距离“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目标将更进一步。“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新兴经济体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提供范例,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创新实践和政策评估提供宝贵经验。
经济日报日内瓦讯(记者 陈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全球化及发展战略部主任理查德·科萨尔-怀特和经济事务官丹尼尔·普恩日前联合撰文称,“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果获得成功,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制度性基础。随着创新红利惠及整个经济,中国距离“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目标将更进一步。
在这篇题为《向中国工业战略学习》的文章中,二人详细梳理了“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在这两个方面开展了“积极的试验”“有颇多创新”,从而极大地支持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国正在借助“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和绿色技术,力争实现完全工业化,从而避免“过早去工业化”。
文章指出,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种保守的、自上而下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这种解读忽视了中国在产业和金融政策方面的积极尝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提出了非常具有创新性的金融政策,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点。中国政府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成本,以此来推动产业升级和改革进程。政府引导基金由政府出资,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支持创业企业发展。
为了给制造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规模的产业和科研基金。据科萨尔-怀特和普恩统计,2015年,共有297只政府引导基金创立,资金规模略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加了5倍。文章说,中国的这些积极尝试为其他国家政策评估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这些尝试可能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富有价值的见解,有助于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文章指出,眼下,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设计各自的产业升级和多样化策略,连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在寻求重振制造业基础。与其他取得成功的东亚经济体一样,中国过去的工业化进程结合了营利性投资、积极产业政策和以出口为最高指导的原则。但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被放大。这些国家曾尝试同样的发展方式,结果却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继续进步,甚至出现倒退。借助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希望避免重蹈覆辙,并在2035年之前实现经济完全工业化。为此,政府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国内外市场份额目标作为支撑。例如,集成电路产品的国内需求应在2030年达到75%,2015年这一比例为41%。
文章说,根据这一路线图,中国到2025年将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向上攀升。此外,中国重要的产业到那时应已采用国际效能标准。到2035年,中国预计将实现完全工业化。“这一战略取得成功,将会为新增长极的产生打下制度性基础。随着创新的红利在经济中扩散开来,中国将会离其迈入高收入国家的目标越来越近。”
“‘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正在引导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这篇文章总结道,这一做法值得各国学习。“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新兴经济体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提供范例,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创新实践和政策评估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关专题:海外看中国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