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香港:百年浸润城市多元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

2017年06月12日 13:4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香港6月11日电 题:香港:百年浸润城市多元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

  新华社记者李豫川

  1841年,香港开埠,西方人大量涌入,渐成华洋共处之势。历经150多年时间的打磨,中西文化在此水乳交融,形成了香港独特而迷人的多元气质。这种“既中且西”的多元文化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浸透到了每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生活中。

  祥香茶餐厅老板周锡丰,一位喜欢用浅黄色老式便签纸纪录客人点单的老先生。他的餐厅创建于1967年,享有“西环三宝”之一的盛誉,拥趸无数。

  白瓷砖墙面,小方格地板,样式简单的木桌木椅,食客或看报或聊天。

  周锡丰对记者说,香港人好饮茶又受英国文化影响,将西式奶茶改良,变成更浓、更滑、更有茶味的港式奶茶。为了食客能获得美妙的口感,周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清晨开工,手工混合三种茶叶,“须搅拌一个多小时,还好,上世纪90年代有了机器。”

  做了40多年的鸡尾包和蛋挞是镇店之宝。莲蓉馅的鸡尾包软绵绵的,透着丝丝甜,金黄圆润的蛋挞看上去Q弹可人,入口滑嫩,鸡蛋味浓。嘬口奶茶,嚼着蛋挞,聊聊天,周锡丰说,这就是香港人的市井文化。

  魏巍是香港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成立于1979年的香港芭蕾舞团同这座城市一样,中西合璧。全团45名演员,70%是中国人,30%是外国人。魏巍还记得自己头天进团,一下子被众多黄头发、蓝眼睛的舞者包围,很兴奋。“外籍舞者的线条和气质很惊艳。”

  《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魏巍诠释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中国舞者扎实的基本功和细腻的技术在展现这一西方艺术上独具优势。2016年,香港芭蕾舞团共演出80多场,新舞剧《唐吉柯德》将于年底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

  “文化中心6月份就有60多场来自内地、香港及外国的演出,有粤剧、音乐剧、杂技、戏剧等。”魏巍感言,香港的文化太丰富了。

  英国人密福特在1865年给友人的信中就已写道:香港是世界上最像大杂烩的地方之一。街上有中国人、印度人、欧洲人以及各种混血儿,语言是和粤语“杂交”的英语。

  在这里,不同宗教相互包容。跑马地马场周边就坐落着印度教寺庙、锡克庙和天主教教堂,三者相隔不远,步行只需十多分钟。始建于1901年的锡克庙是香港最早的锡克教庙宇,它见证了锡克教徒自19世纪来到香港后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两层楼的印度教寺庙几乎是香港所有印度教徒最主要的宗教和社交场所;而与这间印度教寺庙遥相对望的则是圣玛加利大堂——一座有90多年历史,具古典复兴主义风格的教堂。

  在这里,中西习俗并行不悖。英式“赛马文化”和“俱乐部文化”继续影响香港人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又将中国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农历春节,全家出动到黄大仙膜拜求签,争抢头柱香,或到车公庙祈福,转一转风车祈求好运;每逢端午,大澳会举行逾百年历史的“游涌仪式”,乡民们划着一条龙舟,后面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沿途焚烧宝烛,其他居民朝龙舟拜祭祈求平安;源于19世纪的大坑舞火龙在中秋吸引无数人前往观赏,阵阵锣鼓声中,一条条火龙在闹市的街道上穿梭,火光闪烁。

  “中西融合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小就习惯混合了。”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赵雨乐认为,香港人聪明地调和了多种文化。

  赵雨乐说,地道的港人会把香港分为港岛、九龙和新界。历史上,英国人几乎都住港岛,所以那里的氛围更“西式”,而新界是宋朝五大氏族后代在香港的定居地,至今仍保留着祠堂、寺庙。

  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能让东西方价值共存百年以上的城市。但赵雨乐更认定,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的影响是内在的、是根本的。

  晚清翰林朱汝珍、赖际熙、陈伯陶等于上世纪初南下香港,他们重塑了香港的历史文化,开启了国学在香港的传承;上世纪30年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香港大学任教两年,他也是在香港教唐史的第一人;历史大家钱穆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了新亚书院,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为香港培育了几代国学人才。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内地和香港的高校互动频繁,两地学者联系紧密,作为历史学者的赵雨乐说自己收获很大,“在内地看到考古实物很重要,我们现在研究香港是把它放入到整个珠三角来看。”

  “生下来就是黑头发、黑眼睛,生下来就是中国心,这是改变不了的。”他说。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