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龙》杂志刊文:梦想与传统

2017年05月09日 16: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 《龙》杂志2017年第2期“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刊”日前发表署名文章,题为《梦想与传统》。全文如下:

  梦想与传统

  陈 晋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回答参加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提问时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所谓历史感,就是巡看中华文明传统时“不忘本来”,回顾中国道路发展轨迹时“不忘初心”,就是立足今天,敬畏昨天,揭示明天。

  2012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公开论述中国梦这个当今中国“最大公约数”的政治主题,即从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说起,此后又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循文掘意,不难体会,政治与历史,梦想与文化,总是结伴一体地前行。扭住中国梦这个主题,来激活、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中国梦蕴含的历史感,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和弘扬,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中国梦是历史的,应着力于民族复兴情结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之所以讲“复兴”,是因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不短的时间里强盛过,中国人民在不短的时间里富裕过,中华文化在不短的时间拥有过独特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只是到了近代,我们落伍了,遭受挨打,不仅丧失了文化影响力,甚至陷入“保国保种保教”的悲患和“何以称中国,何以称中国人”的困惑。曾经辉煌,所以特别期盼复兴。《诗经·大雅》中的“文王”一篇里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先生把这两句诗简化为“旧邦新命”,并认为这四个字在中国历史新阶段足以当之。历史新阶段的本质,就是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想。

  为着“旧邦新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说清楚四个基本问题: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其文化支撑是什么?中国近代开始落伍,在文化上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重塑文化自信,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基因,事实上沉淀为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提出这些问题,旨在说明,光有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在复兴路上还不一定具有竞争力,传统文化这个大篮子里装载各种各样的种子,不加区分地掏出来人工培育,无论怎样努力,难免长出良莠混杂的果实。因此,文化“选种”是必要并且重要的举措。

  第二,中国梦是现实的,应着力于当代实践奋斗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种实干兴邦的过程,是一种逐步接近的体验和感受,我们实现目标的信心和能力全来自实践和实践的收获。据此,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立足于实践需求,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要对中华文化深入研究阐释,根据国情、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界定、借鉴和扬弃。二要牢牢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目的,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三要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思想文化领域最大的实践提供精神资源,使之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从实践的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是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力。

  第三,中国梦是未来的,应着力于道路价值认同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化共同体。在其未来模样的描述中,有着重塑和提升文化形象的浓墨重彩一笔,也有着与其相适应的道路支撑和价值观支撑。人们常说,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再进一步的问题就出现了,归根结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着道路的走法呢?答案是价值观。可见,实现中国梦,既要求道路认同,也意味着当代中国需要共塑普遍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也不大容易说清楚。

  所谓道路认同,是指我们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论很明确,就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自何处?它是从近代以来的探索奋斗总结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种来源,决定了中国道路的背后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它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有其特定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有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可对接的一些价值观内含。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爱国主义,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与共同富裕,诚信为本、利不伤义与市场经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协商民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立善法于国、奉法者强与依法治国,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与执政作风。凡此等等,都是我们沿着中国道路去构筑中国梦应该拥有的价值观基础和文化认同基础;凡此等等,如果在筑梦路上结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愿景转化得好、运用得好、体现得好,也将是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的新创造,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境界。(作者陈晋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