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媒体走转改】传统蒙古族祭火年味足

2017年01月22日 19:28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宋心蕊 赵光霞

  原标题:传统蒙古族祭火年味足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们围绕祭火祈福。

  人民网呼和浩特1月21日电 (记者 张枨)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日,也是蒙古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火神节。在这一天,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群众通过举行祭火仪式(部分蒙古族群众在腊月二十四祭火),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幸福安康。

  祭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是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亲友生活美满,幸福安康的庄重活动。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蒙古族干部群众在红教圣地阿贵庙举行仪式,热烈庆祝蒙古族传统节日“火神节”。仪式开始后,阿贵庙的喇嘛们开始诵经祈福,前来参加节日的广大蒙古族群众以燃烧旺盛的篝火为圆心慢步绕行。同时,将哈达、砖茶和各种食品撒入篝火中,使火燃烧的更加兴旺,表达着对过去一年丰硕成果的庆祝和对来年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的美好祝福。“火神节”期间,当地蒙古族群众还进行了沙嘎、喜塔尔、布古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和蒙古族刺绣、蒙文书法展示等其他民俗活动。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黄河湿地公园,伴随着古老经文的诵读,大家一起将圣火点燃,祭火仪式正式开始,身着节日盛装的草原儿女手捧哈达,围着火灶,用蒙古族的传统礼节将准备好的奶食品、红枣、羊胸肉等祭品敬献给火神,祈求火神赐福,保佑国泰民安。

  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内举办了“祈福康城 盛大祭火”——万人民俗祭火节,吸引了各界群众的参与。活动现场,供桌上整齐摆放着羊胸叉、酥油等供品。羊胸叉同红枣、冰糖、奶酪等在大锅内炖煮好,用礼器呈上。蒙古族群众身着庄重的民族服饰,在蒙古族长者的祝颂下,环绕火堆进行祈福,并将手中的羊胸叉、酒等不断投入火中,使火燃烧的更加兴旺,同时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幸福安康。

  在包头市赛汗塔拉敖包广场“包头蒙古族祭火节”,包头市已连续19年举办祭敖包、祭火活动。此次活动也成为包头市传承、发扬蒙元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

  蒙古族祭火习俗已经沿袭千年, 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能, 其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源流和内涵, 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整的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符仲明)

共(10)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