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8日讯(记者陈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日前联合发布《2015健康中国发展报告》和《2016中国健康城市发展报告》。前者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健康指数进行排序分析,后者分别对4个直辖市、31个省会和计划单列市、43个地级城市的健康指数进行排序分析,力求客观反映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城市健康建设的实际水平,为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和对策参照。
两份报告围绕健康设施、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健康环境等几个维度,通过对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人均卫生费用、病床使用率、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死亡率、空气质量、预期寿命等数十个核心指标的收集与分析,分别排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个直辖市、31个省会和计划单列市、43个地级城市的健康指数排序。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为31个省市自治区一甲前三;4个直辖市排名先后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深圳、宁波、福州为31个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前三;九江、温州、桂林为43个地级城市前三。
两份报告还对部分核心指标进行了分析排序,其中31个省市自治区预期寿命排序,前五名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后五名为甘肃、贵州、青海、云南、西藏;人均卫生费用排序,前五名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新疆,后五名为云南、广西、河南、江西、贵州。 74个地级以上城市(包括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在内)空气质量排序,前五名是三亚、海口、玉溪、福州、泉州,最后五名是荆州、宜昌、淄博、唐山、石家庄;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排序,前五名为九江、曲靖、遵义、玉溪、桂林,最后五名是厦门、克拉玛依、铜川、三亚、汕头。
主持该项研究的孙逊教授分析指出,根据研究结果,在诸如预期寿命、人均卫生费用等涉及经济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上,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而在空气质量等涉及自然环境的核心指标上,则体现为“南优北差”的状态。这大致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情况。所以,遵循科学发展观,在保障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建设“健康中国”所面临和必须应对的首要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真实数据的采集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城市没有及时统计和公布数据,国家层面也缺少权威部门每年负责数据上报和核实其真实性的工作,因此这次研究报告中有很多城市数据空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专家呼吁,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真实可信的“健康中国”大数据库,为落实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直观可靠的数据参照。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