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经济日报:警惕委外基金的潜在风险

2016年12月22日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周 琳

  在为基金公司快速发展欣喜之余,当前增量基金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容忽视,部分“披着公募外衣”的委外定制基金大行其道,给投资者带来不小的潜在风险,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发行数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截至目前,年内公告成立的基金数已突破1000只大关,这是公募基金诞生19年来首次出现1年内新基金数量突破1000只。在为基金公司快速发展欣喜之余,当前增量基金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容忽视,部分“披着公募外衣”的委外定制基金大行其道,给投资者带来不小的潜在风险。

  在今年新增基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机构定制的委外基金,与普通投资者为主的传统公募产品有较大差异。所谓委外基金,即在资产荒背景下,银行将自有资金、理财资金等委托给基金、信托等外部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这些资管机构为满足受托方的需求顺势推出带有一定收益预期的定制化基金产品。自2015年年底以来,这类有“公募专户”意味的委外产品呈现井喷式发行态势。今年11月份以来,平均每周都有约40只新定制基金上柜发行。正是这样短平快的发行方式,使得公募基金总规模不断刷新纪录。另一方面,基金资管的平均规模却不断走低,公募基金机构化、定制化和“迷你化”的趋势十分突出。

  按理说,以定制基金为代表的公募基金机构化产品,并不是新鲜事物,也不应引起非议。过去,不少基金公司的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特定资产管理等机构业务都占重要地位,在部分基金公司总资产管理规模中,超过80%是机构投资者的委托资产。但是,近年来在银行理财资金及自营资金等新生机构投资者带动下,伴随着公募基金生存压力产生的新型定制基金产品潜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这些动辄100亿元规模的委外基金对基金公司规模提升确实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服务“银行大户”的委外基金,事实上并未按照规定披露委托信息、申报数量、预期收益信息等关键内容,一旦定制基金收益不达标,很可能会影响公募与委外机构的后续合作,导致部分委外资金中的机构投资者提前、集中赎回,剩下的中小投资者面临连锁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委外资金进入债市、股市等市场,本质上还是通过加杠杆、买流动性差等方式抬升相关资产的价格,有些委外资金的进入甚至导致短期资产价格和资产收益率倒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产荒局面。部分委外基金的大规模赎回还可能引发市场动荡和连锁反应。

  因此,不能只顾新基金发行数量创纪录,忽视委外基金等结构不合理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信息披露规范力度,严格履行公开募集基金的告知义务,将委外基金、定制基金充分暴露在镁光灯下,让中小投资者知根知底,申赎有所准备。其次,银行监管部门和资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协作,追踪、管理好委外资金的动向、用途,防止可能出现的资产泡沫风险。再次,定制基金参与各方应充分考虑到资产收益波动风险,防止可能出现的集中、大规模赎回或撤资等问题,避免给市场带来无谓的波动,影响中小投资者利益。(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 琳)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