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产业市场 > 正文
 
辽宁拨款4000万应对油涨价 出租车均补390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04日 12:15
陈婵婵
    
辽宁省对运输业补贴方式华商晨报图片

    


    即日起到今年底,全省约8万台出租汽车平均每台可获390元的补贴,农村客运平均每台车可获得1048元的补贴。

    昨日,记者从辽宁省交通厅了解到,《全省道路运输系统应对国家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已基本敲定,财政拨款4049.26万元作为我省运输行业应对燃油价格上涨的补贴。

    相关部门将协调各出租车企业下调承包费和管理费,禁止以挂靠、一次性买断、收取风险抵押金等方式向车主转嫁经营风险。

    出租车每车均补390元

    补贴政策有效期至今年底,明年是否补贴还无法确定

    据了解,从3月26日起,我国每吨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成品油价格的再次调整,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了较大冲击。

    4月3日,辽宁省交通厅召开全省交通系统工作会议,初步敲定了《全省道路运输系统应对国家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在今日作最后修改后将下发各市。

    此次我省对运输行业的补贴政策有效期从《意见》正式出台起至今年底。省交通厅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财政拨款数额有限,明年是否还执行这样的补贴目前无法确定。

    补贴发放全程公示

    坚决防止暗箱操作、漏补和中间截留行为

    “对出租汽车的补贴,要一次性完成,对农村客运的补贴,可以分三次进行,对出租汽车的补贴以及农村客运的第一次补贴,要在补贴专款到达各市的一个月之内发放完毕。”

    为保证补贴落实到位,省交通厅还完善了监管机制,公示补贴发放的程序、标准、时间,做到补贴政策、对象和标准公开、透明,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坚决防止暗箱操作、漏补和中间截留行为。

    其中,道路客运经营者为企业,经营形式为公司化经营的,可直接补贴给企业;经营形式为承包、挂靠经营的,企业应保证承包或挂靠经营者享受到燃油补贴权益;经营者为个体业户的,要直接补贴到业户,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运输企业下调承包费

    清理针对出租车不合理的限时、禁行、禁停、禁止上下客做法

    正如大多数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缓解燃油涨价给运输行业造成成本增加最有效、最根本的是规范收费项目,降低承包费等。

    昨日,省交通厅要求各市对涉车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对已取消的运管费、客运附加费的运输车辆不得再收取,不得出台新的出租汽车有偿出让政策。对于已经实施出租汽车有偿出让的,在新一轮有偿出让政策实施前,相关部门必须召开听证会,明确出让数量、金额、期限、审批程序,严格控制有偿出让的最高限价,并按照程序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采取措施,降低有偿出让费标准,减免工商费以及各项税收,规范企业与经营者的承包行为,调整企业与车主的利益分配关系,协调企业下调承包费用以及管理费,禁止企业以挂靠、一次性买断、收取风险抵押金等方式向车主转嫁经营风险。

    交通部门还将增加出租汽车乘降点,清理针对出租汽车不合理的限时、禁行、禁停、禁止上下客等做法,方便出租汽车经营,合理调整出租汽车运价基价、单价和起步里程。

    省交通厅严控出租车投放

    建立一把手挂帅组织机构,有效化解石油涨价对运输行业的影响

    记者从省交通厅获悉,要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消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油价倒挂现象,还将进行几次调价,因此各级交通部门和运管机构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为下次调价作准备。

    为避免产生新的矛盾,省交通厅要求全省加强市场调控,严格控制运力投放,尤其是出租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将密切关注行业动向,及时排查行业隐患,提早掌握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妥善处理行业矛盾。

    省交通厅已经成立了由郑玉焯厅长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市交通局也建立一把手挂帅、主管领导负责的组织机构,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出台应对措施,有效化解石油价格上涨对道路运输行业的影响。
 
来源:华商晨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