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记者从“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场上获悉,过去5年,厦门致力于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
“十四五”期间,厦门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市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实现系统性提升。一是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08%提升至2024年的3.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递增13%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相比“十三五”末期实现翻倍增长。科研成果连续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二是创新载体效能跃升。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功能日益凸显,构建起涵盖“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全链条成果孵化服务体系,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和研发机构超过2500家。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去年工信部首次综合评价中位列全国第14名。三是高能级平台矩阵更加健全。厦门累计引进30余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头部企业在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赋能平台。建设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涵盖海洋、能源材料、半导体等领域,其中嘉庚创新实验室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多项关键技术;翔安创新实验室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十多项全球或国内“首支”的突破;鹭江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
5年来,厦门致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带动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成势,产业创新发展呈现多链群、各梯次协同发力的崭新格局。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4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今年1至8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18.7%,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这5年,厦门聚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承接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促进更多科技成果由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实施1775项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碱性电解水制氢、高性能浮力材料等近百项产品或技术达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今年6月国内首支九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打破国外产品十几年的市场垄断。仅今年前三季度就新增2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此外,厦门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竞相迸发。5年来,厦门率先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近3年每年都出台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系列重磅政策措施,系统改革科技管理、科技投入、人才引育模式,有力保障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推进、融合发展。同时动态升级“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体系,整合设立总规模50亿元科创风投基金,新设科创增信子基金,市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扩大到500亿元,创新推出“厦研保”科技保险产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厦门是一座拥有“开放基因”的城市。“十四五”期间,厦门更加主动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拓展国际化创新创业资源入厦新通道,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其中,金砖科创孵化园与巴西、阿联酋等11个国家的45家机构建立协作网络,促成138个合作项目落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汇聚全球35个国家(地区)104家机构,国际创新资源要素正加速向厦门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