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解读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夯实发展动能不可松劲

2019年10月20日 07:09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平稳运行来之不易 夯实发展动能不可松劲

  ——专家学者解读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

  日前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主要宏观指标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如何看待前三季度工业、消费、投资、外贸、物价、金融等一系列经济数据指标?未来各领域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下一步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何处?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认为,尽管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但国内支撑因素仍然较多,要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挖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培育新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

  工业增速持续回升有基础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比8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0%和8.7%。

  “整体上看,前三季度工业稳中有忧、忧中显机、表现尚可。尽管总体增速持续在中低速区间运行,但新旧动能转换取得进展,新动能进一步积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明显快于传统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说。

  刘兴国分析认为,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较8月份明显回升,原因有两方面。一是7月份与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9月份在外部影响趋于平稳后企稳回升,也属正常;二是基于前两个月的增速下滑,为有效消除外部因素不利影响,工信部采取了一系列工业稳增长措施,加上整体稳投资稳信心举措的落地实施,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在政策红利推动下较快回升。

  “在前期稳增长措施的影响下,制造业投资信心将趋于稳定,工业增加值增速有可能在四季度持续回升。”刘兴国表示,从过去经验看,年底各地可能加大促生产稳增长工作力度,以确保年度目标的完成。

  围绕促进工业平稳发展并提高发展质量,刘兴国建议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坚持引导工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与动能转换,促进中国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进;二是支持工业企业尤其是先进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技术突破,努力从技术跟随转向技术并跑甚至引领,以技术优势应对外部不确定;三是着力解决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资金拖欠、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重等现实问题,以提升企业家信心,改善企业预期,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动力,为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升夯实基础。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供给结构消费结构更加匹配

  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同比增长8.2%,扣除汽车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

  “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消费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成绩来之不易。”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在商品消费方面,表现为创新型商品引领商品消费增长,特别是得益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创新,智能家电、智能通讯类商品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商品消费的增长速度。

  赵萍表示,服务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商品消费,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特点更加明显,整体消费结构形成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

  在赵萍看来,积极变化背后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深度推进创业就业相关政策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保持稳定,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其次,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实施,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保护,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者更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第三,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供给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因此,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更加匹配,进一步激发了消费增长的潜力,促进了消费增长动力的释放。

  面向第四季度,赵萍认为,随着传统节庆以及“双11”的到来,消费热情会进一步上升,消费将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消费增长会保持在7%以上,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会继续保持在60%以上,消费将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

  投资总体增长平稳结构优化

  经济日报记者 董碧娟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6120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民间投资264805亿元,增长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8%。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认为,我国投资增速总体比较平稳,1月份至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4%的增长速度比1月份至8月份小幅放缓0.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高技术领域、社会领域投资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投资正逐步回升,这主要与今年以来加快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因素有关。高技术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与我国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密切相关。减税降费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稳定了企业预期,增强了企业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动力。”苏剑表示,我国投资总体增长平稳、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应看到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因此,应更加注重以民间投资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整体投资发展,继续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合力推动投资更加注重补短板、促升级、添活力。

  “制造业投资有所放缓说明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不少困难,需要继续扎实深入落实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等系列政策,稳定企业预期,增强企业活力。”苏剑认为。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力、交通条件、营商环境、创新氛围等全方位发展,近年来有更多外资企业和我国东部产业选择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带来的后发优势不断显现。”苏剑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实现全年稳外贸目标比较有把握

  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

  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2.91万亿元,增长2.8%。其中,出口12.48万亿元,增长5.2%;进口10.43万亿元,微降0.1%;贸易顺差2.05万亿元,同比扩大44.2%。

  “从前三季度的进出口数据看,今年以来稳外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坚决贯彻稳外贸工作部署,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及时推动出台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外贸营商环境,着力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外贸发展保持稳中提质的良好势头,“从现在到年底,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出现大的波动概率较低,实现全年稳外贸的目标是有可能的”。

  分季度看,前三季度进出口额分别为7.01万亿元、7.66万亿元和8.24万亿元,规模逐季提升,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0.7%。分月度看,9月份当月进出口总额2.78万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月最高水平。

  白明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更加多元,前三季度,我国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5.4%,拉动进出口增长3.1个百分点,“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9.5%”。

  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14%,高于整体出口8.8个百分点,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至17.8%。民营企业活力增强,出口增长13%,占比提高3.5个百分点至51.3%,拉动出口增长6.3个百分点。

  白明表示,当前既要看到稳外贸预期的可能实现,又要看到面临的外部压力还很大——既有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压力,也有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负面冲击。因此,对当前的稳健势头既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但也绝不能认为可以“松了一口气”。

  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

  价格总水平稳定运行基础扎实

  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CPI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涨幅自2013年12月份跌出“3时代”以来首次回到“3区间”。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CPI同比涨幅的扩大,特别是9月份CPI涨幅‘破3’,呈现出了很强的结构性特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说,当前CPI涨幅扩大,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拉动。

  郭丽岩表示,受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猪肉供应总体偏紧,猪肉价格出现较大涨幅。9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69.3%,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加上猪肉价格上涨的溢出效应,即具有替代属性的肉蛋白类食品价格也出现不同幅度上涨,对CPI的拉涨在10%左右。相比之下,鲜菜鲜果价格在9月份出现了应季回落,服务、居住等非食品价格保持稳定或稳中趋弱走势,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在1.5%,“中枢”是稳定的。

  “正是由于本轮CPI涨幅扩大主要受部分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因此,我们没必要因为CPI同比涨幅在个别月份达到3%或超过3%,就过分担忧。”郭丽岩说。

  郭丽岩认为,进入四季度后,尚不能排除CPI月度同比增速会突破3%或继续在3%附近波动,这背后猪肉价格带动的结构性上涨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不过,从全年来看,实现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的基础仍是牢靠的。当前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主要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供应保障比较充足,服务供给多元化,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对稳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都将为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运行提供扎实基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力

  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3.63万亿元,同比多增4867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

  “三季度金融数据整体向好,应该说是实体经济存在较强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增长韧性较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仍然比较强;另一方面,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加强,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不断疏通,资金的供需关系更加合理,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有所增加。

  连平表示,M2增速较前值出现0.2个百分点的回升,结合信贷数据,基本反映了前期国内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加强逆周期调节,做好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货币信贷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从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情况看,持续保持了量增、面扩、结构优化的特点。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8万亿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4倍。连平表示,未来在体现稳健货币政策要求的同时,应进一步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促进完善利率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促进贷款实际利率下行。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