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2日“第十一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王凤海表示,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商所将加快推出玉米期权,为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交易策略。目前相关合约、规则、系统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市场培育正深入开展;同时,还将全力推进生猪期货上市,不断完善饲料及养殖避险链条,力争为生猪养殖产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据了解,今年是玉米期货上市的25周年,玉米期货经历了1993年上市、1998年退市、2004年重启上市、后续步入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有力服务了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收储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玉米期货25年的曲折成长,也正是中国期货市场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充分体现了大商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与豪情。
王凤海说,玉米是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近年来产量、消费量均超过两亿吨。玉米产业也是我国产业政策调控的焦点,特别是2016年实施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市场基本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上游玉米种植面积连续调减,下游饲料、养殖业出现了“北粮南运”、“南猪北养”的新格局;同时,玉米价格波动加大,农业经营主体避险需求大幅增加。就玉米期货来说,其取得成绩有几方面:
一是围绕玉米期货形成了系列避险链条。2013年以来,先后上市的鸡蛋、玉米淀粉期货品种,与玉米期货联系紧密,进一步拓展了服务“三农”的范围。其中,玉米、玉米淀粉期货构成了玉米深加工避险链条,玉米、豆粕、鸡蛋期货形成了饲料及养殖避险链条,今年1月份-8月份这两个链条品种成交量、持仓量分别占大商所农产品期货的71%、72%。目前,玉米产业链全部大型贸易企业、50%的全国30强饲料企业集团,以及75%的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利用玉米期货规避现货经营中的价格波动风险,围绕玉米期货形成的避险链条已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较为充分的品种系列之一。
二是市场运行效率明显提升。为贴近现货贸易,大商所在玉米品种上实施了集团交割制度,交割区域从辽宁港口扩展至东北三省一区,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交割成本,有力服务了国家收储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期货交易商制度,并增挂跨期套利合约,玉米近月合约明显活跃,为产业客户连续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提供了便利。
三是产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探索保障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15年,大商所联合相关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成功探索出“保险+期货”模式,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大商所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预算支持3亿元,在玉米、大豆、鸡蛋品种上,推出了包括“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多种业务模式,涉及期货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等多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得到了各类机构的积极响应,目前共计备案92个项目,其中涉及玉米项目69个。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