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22专题 > 2023春运专题 > 春运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密织路网激荡“流动的中国”蓬勃脉动

2023年02月13日 15: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草原林海到彩云之南,在广袤美丽的华夏大地上,一条条纵横延伸的铁路,就如同祖国肌体的动脉血管,畅行无阻、强劲有力。一列列满载旅客、物资的列车奔行在万里铁道线上,保障运输,加速循环,推动发展,以“铁”一般的澎湃力量,激荡“流动的中国”蓬勃脉动。

  告别了“冷清”,迎来了“热闹”,今年的春运重现烟火升腾。铁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力量,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亿级规模人口流动的背后,得益于愈织愈密、持续优化完善的国家铁路网,连通更多市县,提升运输运力,串起大江南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要,保障国计民生物资有序供应,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铁路建设发展的磅礴力量。

  年年有开通,年年有开工。据媒体报道,春节刚过,长三角地区铁路建设工程已全面复工,几万名施工人员投入到火热的铁路建设中来。上海沪苏湖铁路松江南站、沪苏通铁路二期工程、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通泰扬特大桥……“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加速奔向百姓。无独有偶,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将锚定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山东”目标,主动对接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完善管内铁路建设规划和济南等铁路枢纽总体布局,着力破解枢纽堵点难点……开工建设,如火如荼,密织路网,主动担当。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以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铁路部门正以实际行动,科学有序推动铁路规划建设,编织成一张张保民生、促经济的“安全网”“幸福网”“发展网”。

  银龙飞驰华夏路,天涯之距若比邻。伴随全国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出游研学、务工就业、走亲访友、工作交流,“坐高铁”已然成为越来越多百姓出行的首选。密织的铁路网让百姓可以在广袤大地上所想即能所达,让百姓可以冲破山川河流、戈壁荒漠的阻隔,奔向更美好的生活。交通的通达带来市与市、县与县之间的快捷连通,形成主要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让“双城生活”“都市圈生活”成为百姓现代生活方式新选择,带动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等更多产业延伸发展。同样,一列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穿山越海,直抵企业,保障企业生产稳定,加速各要素流动,为促进经济稳步恢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各行业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助推经济重振,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2023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预计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路网“瓶颈段”将更好地打通,“微循环”网络将更为畅通。作为重要基础性设施,发挥铁路投资建设的带动作用,可直接吸纳大量人员参与施工建设,增加社会面岗位,助力稳就业、保民生,有利于提升百姓幸福感。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安全优质、人民满意。《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要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深知,建成这样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铁路绝非一日之功,绝非易事,但我们更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抓牢高质量发展主动权,全力以赴加快更高质量、更高水平铁路建设,以密织铁路网助推一带一路、一体发展、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在新征程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勾勒梦想蓝图,流动的中国,明天会更好!(张弛)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