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20专题 > “2020·指尖城市”网络主题活动 > 调研·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2020·指尖城市」杭州城市大脑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新动能

2020年10月28日 09:0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0月23日电(宫碧莹) 杭州城市大脑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让资源最优化,让治理更高效。23日,记者从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了解到,杭州把“城市大脑”建设作为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主要抓手,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自2016年率先提出并开始建设“城市大脑”以来,杭州不断深入探索和创新,如今,“城市大脑”正在成为杭州城市治理新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中,杭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据介绍,杭州城市大脑由中枢、系统平台、数字驾驶舱、场景四要素组成,通过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实现民生直达、惠企直达、基层治理直达。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杭州城市大脑——“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

  数字治堵。“杭州是数清楚每时每刻有多少车在路上跑的城市,是实现急救车不必闯红灯的城市、是用数据决策有序放宽限行措施的城市、是利用延误指数作为交警KPI工作目标的城市。”工作人员介绍到,“现在,杭州拥堵排名已经从2014年全国第2位降至第35位。”

  数字治城。杭州坚持问题导向,相继推出先看病后付费、停车先离场后付费等11个重点领域48个应用场景、155个数字驾驶舱。率先实现“无杆停车场”“数字公园卡”“20秒入园、30秒入住”的城市、率先实施“医后最多付一次”的城市。

  数字治疫。杭州搭建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亲清在线、健康码等服务,为确保“抗疫和复工复产两战全胜”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率先创建健康码用于社会治理、率先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达企业的城市。

  湖滨智慧步行街5G湖上直播间

  湖滨智慧步行街——大数据成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手段

  作为全市首个纳入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街道级专班,湖滨的探索实践不断升级,在人流管控方面,从“一成不变”到“以变应变”确保辖区安全;在街区治理方面,从“局部盆景”到“上城风景”输出湖滨方案;在助商圈繁荣方面,从“复工复产”到“消费提振”用数字释放城市消费潜力;在减负增效方面,多表合一实现自我进化。

  目前,湖滨街道探索实践不断升级,总结“网格化+大数据”的经验,夯实网格基础,在完成统一地址库的基础上搭建了“湖滨在线”数字驾驶舱。

  仓前街道“网事警情”联动治理体系

  仓前街道——乘上数字经济直通车

  仓前地处余杭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依托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不断深化推进矛盾“三源治理”,努力打造“网事警情”联动治理体系。建立“网事警情”联动治理专职队伍,联动覆盖全网,融合1500余人参与联动治理,按照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建成“网事警情”联动治理智慧系统,针对重要突发事件,借助“钉钉视野”、“4G单兵”智能设备联动指挥中心,提升在线可视化指挥能力。

  据介绍,为实现杭州仓前街道辖区内企业信息线上化、数据动态化、舆情可视化、政策公开化,提升管理楼宇园区、企业的质效,建立了仓前街道园区楼宇服务系统,该系统涵盖每个园区数据信息,分层分幢对园区企业进行信息监管,对于园区风险企业实施清单管理,加强挤压,杜绝风险企业入驻。

  随着杭州城市大脑的一系列大胆举措,标志着杭州这座文化旅游名城正以其超前创新意识和勇于变革精神,为数字杭州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赋予全新的动能。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