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 刘利影)笑眼盈盈亲和力十足,能够准确地说出班组里所有徒弟的生肖,29年来只做一件事但从未喊过枯燥厌倦。她就是同仁堂制药厂“安牛班”班长郭凤华。
郭凤华是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传统工艺展示线安牛班班长,自1988年进入同仁堂工作,至今已近30个年头。从最初的普通制药工人,到现在的优秀非遗传承人,从最初一心一意搓好每一颗药丸,到现在肩负着将老字号手工绝活传承下去的重任,一路走来的郭凤华,靠的是用心、耐心和恒心,以及专属于中华传统老字号从业者的“匠心”。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工匠郭凤华的成绩来自于勤奋、用心和坚持。
郭凤华在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生产车间外讲解安宫牛黄丸制作步骤。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郭凤华在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生产车间外讲解安宫牛黄丸制作步骤。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祖孙三代,匠心传承
1988年,17岁的郭凤华进入同仁堂工作,成为一名从事手工制药的工人。
高中未毕业的她进入同仁堂工作并不是偶然,祖父解放前就在同仁堂工作,父亲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进入同仁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自小家中就有浓郁的“同仁堂”文化氛围。父亲常给郭凤华讲同仁堂人爱岗诚信、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的故事,讲发生在工厂的小趣事、师徒情。父辈的熏陶,促成了祖孙三代与同仁堂的不解之缘。
在郭凤华小时候,父亲带徒弟会有正规的拜师会,至今她仍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向她展示拜师会照片的情形,父亲戴着大红花,很是荣耀。
正是这种匠心文化的传递和耳濡目染,让郭凤华非常向往去同仁堂工作。
17岁时郭凤华如愿进入同仁堂,上班前父亲教导她,同仁堂对自家有恩,要努力工作别偷懒。父亲对郭凤华的影响非常大,回忆起过去,诸多情绪涌上心头,她的眼里顿时蓄满了泪水,“哪个坟头都没有累死的”,这句父亲用来督促自己的白话她一直记到今天,“父亲告诉我,要好好工作,争光谈不上,但一定不要给家里抹黑。”
这种直白不讲修辞甚至显得有些过于直接的俗语,正是老字号从业者工艺匠心最朴素的体现,也正是这些接地气的教导,鼓舞郭凤华在岗位上坚持了29年,不断突破,不断进步,将简单做到极致,为工艺匠心做了最好的诠释。
正如父亲的教诲一样,同仁堂有很多工人们口口传颂的工作准则:“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些代代相传的心得既是工作要求,又是对病人负责的体现,同时也是郭凤华工作下去的精神动力、指路明灯。
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容易的,懒惰敷衍却期待能坐享其成只存在于投机者的幻想中。将普通工作做到合格水平尚需勤劳认真,更不要提将简单做到极致的难度。郭凤华说,学技艺皮毛容易学,学精了则需要若干年时间。在家人的影响下,在内心追求的驱动下,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脚踏实地去践行梦想。
勤学苦练,追求极致
郭凤华在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内。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如愿进入同仁堂工作的郭凤华,在工作伊始就遇到了困难,手工搓丸制药看起来简单,实则是一个精细活。这项工作注重药品的重差,讲究“圆光亮”,药丸要圆整均匀色泽一致,细腻滋润软硬适中。这对刚参加工作的郭凤华来说,可是一只不小的“拦路虎”。
要想精通,必须苦练,但是如何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影响整个制药工作的进度才是重点,新手开始工作,返工率高,影响进度不说,过长的时间间隔还会影响药品品质,这是郭凤华最大的担忧。
要强的她没有气馁,从最简单的给药丸刷油开始学起,为搓丸打基础。对于技术成熟的老师傅来说,刷油是最简单的一道工序,刷毛飞舞间各个药丸圆光亮。但是对于学徒工郭凤华来说,这件事可不是那么容易,手忙脚乱不说,刷油要领掌握不到位就会导致刷出来的药丸重差不稳定,影响品质,废品太多。
刚刚学习刷油的郭凤华,有10分钟上手练习的机会就很满足,要强的她每次练习之前都会在底下琢磨技巧,争取每次都有进步。
郭凤华说,那段时间回家都是想着刷油的事情,琢磨动作,回忆要领,有时候会拿着乒乓球练习,晚上睡觉躺在床上比划动作,第二天上机实践。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练习,以达到师傅要求的标准,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随着技术的娴熟,她终于有机会向老师傅学习手工搓丸技术。搓丸技术更不简单,讲究手劲儿、速度,稍不注意,丸药重差、外形就控制不好,药品难以达标。
搓丸的“门道”很多,只有勤加练习这一条所谓的“捷径”,郭凤华拿着搓板搓药条,一个动作重复成百上千次,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吃饭时抓筷子的手都是哆嗦的。
大量的练习和细心揣摩,郭凤华渐渐地找到了搓丸的感觉,搓出的丸药越来越符合标准。她的搓丸技术,不仅在同仁堂内部是顶尖儿的,后来在北京市工业系统举办的技术大赛上也拿到了第一名,2000年更是拿到了手工搓板和机器塑丸两项比赛实操阶段的第一名。
手工搓丸是同仁堂传统工艺展示线上最受关注、回头率最高的工序之一,参观的来宾每次都会被郭凤华行云流水般熟练的搓丸技术吸引折服,许多人都是看完之后再次折返回来继续观看。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一来一回看似简单的搓丸动作,郭凤华在私底下练习了无数次才达到今天的效果。
工匠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总是有一份执着和热爱,这份认真在外人看来甚至是狂热,冷静的、沉浸于其中不自知的狂热。在被问到近30年来一直从事同一份工作是否会感到厌倦时,郭凤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枯燥,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她说自己很享受工作,能够在重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重复不等于机械呆板,每一次重复都有新收获新发现,找到进步的下一个突破点。
师徒互爱,传承技能
年轻的同事评价郭凤华心态好,开朗欢乐,图为郭凤华与记者进行交流。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摄
郭凤华通过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之前的汗水也使她肩上多了一份传承同仁堂制药工艺的重任。2015年底,她被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命名为“东城区级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016年6月被北京市老字号协会评为2015—2016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后一个称号,也是郭凤华最为看重的称号。
对于传承发扬传统技艺,郭凤华深感责任重大,一方面自己非常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她认为国家优秀的制药工艺如果不能传承下去自己会感到不安,“是罪人”。在她的心里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担忧,目前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做好本职工作把安宫牛黄丸的“手工搓丸”技术展示给更多的人,另一个就是带好徒弟们,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安牛班”是制作安宫牛黄丸的班组的简称,目前有成员11名,其中8个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郭凤华能够准确地说出8个徒弟的生肖,“4个孩子属牛,2个孩子属猪,还有1个属狗,1个属鸡,都是20多岁刚出校门的学生。”
郭凤华对教过的“徒弟”数量没概念,也不是太在乎,她更注重的是如何教授孩子们技能和做人,“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师父就是他们的领路人,我们要对孩子和家长负责,师父认真教,徒弟用心学。”
在平时教技能的时候,郭凤华告诉徒弟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多思考,平时她也会抽查知识点以此来帮助他们扎实基本功。对于学生,她更多的是鼓励而不是责难,“一碗水端平”,树立孩子们的自信最重要。她平时也注重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教导大家做好本职工作,踏实认真,是金子总会发光,还会讲国家的技工政策,树立徒弟们的职业信心。
年轻的同事评价郭凤华心态好,开朗欢乐,老同事说她干的多说的少也不善于夸耀自己,而郭凤华却说自己是“老八板”,不灵活只认一件事。
大国工匠,总是能够挨住寂寞,不断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不因工作普通而失落,总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光芒闪耀,去照亮更多的后来者。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