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17专题 > 中国时间 > 创新贡献奖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通信信号让中国高铁列控技术走在世界前沿

2017年08月14日 15:1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祝君壁

  图为中国通号广州铁路调度指挥中心。(资料图片)

    中国通信信号让中国高铁列控技术走在世界前沿——化危为机 后来居上

  作为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高铁列控技术长期被极少数跨国公司垄断。直至中国通信信号自主研发的C3级列控系统问世,中国高铁才真正摆脱了长期受制的不利局面。在该列控系统的保驾护航下,我国高铁运营密度已达世界之最,成为世界铁路运营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同时,该系统还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铁路建设和运输安全,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高铁列控技术是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是高铁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具有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掌握难度大等特点,一度被全球极少数跨国公司垄断,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铁的技术瓶颈。

  如今,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通号”)自主研发的C3级列控系统使中国高铁真正摆脱了列控系统核心设备长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该系统目前已获得欧洲权威测试机构认可,中国高铁列控技术从此有了走向海外的“通行证”。

  百分之百中国造

  “在中国高铁建设初期,中国通号在全系统内迅速集聚起超过3000人的高端研发团队,组成高铁C3列控系统、地铁CBTC列控系统等自主攻关团队。我们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径,通过3年顽强拼搏,终于实现了我国高铁、地铁全套列车控制系统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和产品100%国产化,完成了轨道交通5大核心自主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告诉记者,“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还得实实在在干出来。”

  在中国通号全球最大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大厅里,记者真切感受到了C3级列控系统的厉害之处。“这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3级列控系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可满足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3分钟的运营要求。”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系统是在吸收、继承大量既有系统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列控标准并面向未来发展需要研发的。其最大的优势不仅在于100%国产化,还在于可与欧洲ETCS-2系统互联互通。

  破釜沉舟变危为机

  “2011年‘7·23’事故发生后,中国通号背水一战,采取多种改革措施,企业由危机四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周志亮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通号已经成功走出质量安全危机、产品危机、业务停滞危机、财务危机、人才流失危机,由一个遭受重创的央企发展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行业规模排名第一的世界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行业领导者。”

  破釜沉舟,变危为机,中国通号的改革全面开花。

  首先,在质量安全方面,中国通号通过技术、装备、人才、管理等多维度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水平,高铁质量安全事故年年下降,杜绝了生产安全一般B类及以上事故。“经过5年多的发展,我国铁路建设基本实现由事故故障率多发到稳定安全可靠的转变,有力保障了我国高铁运营安全水平,树立起世界对中国高铁运行水平、核心技术和装备的信心。”周志亮表示,“在中国通号列控系统的保驾护航下,我国高铁运营密度达到世界之最,已成为世界铁路运营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其次,在产品方面,通过大力推进技术自主攻关,实施智能制造,中国通号已建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仿真、检验检测测试综合实验室,从传统信号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现代工厂。同时,通过国际权威认证、涉安产品第三方安全评估认证和全生命周期的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等手段,中国通号已具备世界一流品质和与世界巨头同台竞争的实力。

  2015年,中国通号在香港成功上市。“目前,整个集团轻资产、低负债,财务状况健康稳定。经历多年改革,集团不仅吸引了社会上的高端技术人才竞相加盟,很多以前流失的骨干人才也回归了。”周志亮说。

  数据显示,如今的中国通号已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研发队伍,规模达到3800多人,其中硕士及博士近2000人。“十二五”期间,中国通号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20%以上的超高增速。其中,2016年的资产总额是2012年的3.3倍,净资产为2012年的3.7倍。

  世界领先新篇章

  “C3级列控系统的成功研发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国家铁路建设和运输安全,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周志亮表示,作为中国高铁“走出去”联盟的重要一员,目前中国通号正在参与印尼雅万高铁、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印度铁路货运改造等项目建设。“中国通号将努力推动中国高铁及全套技术标准‘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高铁’亮丽的国家名片。”

  此外,在壮大核心通信信号业务的同时,中国通号还在电力电气化业务、通信信息业务、有轨电车整车及列控系统等领域下功夫,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着力打造综合轨道交通运输体系。

  “未来的高铁将更智能、更简单。”中国通号总工程师张志辉表示,网络化、简单化、模块化将成为智能高铁的三大标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中国高铁及相关技术、标准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奏响来自中国的最强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君壁)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