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设计节筹备工作火热进行中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15专题 > 2015中国设计节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5中国设计节筹备工作火热进行中

2015年11月10日 10:08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日前,记者从2015中国设计节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为确保2015中国设计节的顺利开展,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2015中国设计节由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共同主办,由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共青团大兴区委、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等联合承办。通过多方协作,将中国设计节打造成为与国际设计界无缝对接,汇聚当前中国设计最高水平的行业盛会。

  紧密协作,多方联动

  为确保2015中国设计节的顺利开展,早在今年9月中旬,本届中国设计节指挥部办公室就已经成立。该办公室从各相关单位抽调精英人员,力求全面保障设计节筹备工作的顺畅进行。

  10月中旬,中国设计节筹备工作各负责单位召开了碰头会议,与会相关人员就中国设计节暨“设计兴”吉祥物征集,中国设计节开幕式的相关安排,以及本届设计节相关的论坛安排、颁奖典礼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据悉,在本届中国设计节上,将首次推出京津冀设计企业需求征集及设计兴-京津冀设计需求发布平台。借助该平台,企业可直接发布相关的设计需求,实现了设计需求企业与设计供应企业之间的紧密对接。

  主题鲜明,精彩无限

  本次中国设计节活动以“设计演绎世界”为主题,由“1+2+3”系列主题活动构成。“1”指开幕式系列活动,“2”为两大主题论坛,直指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新机场建设两大焦点议题,“3”为三大品牌活动,包括设计体验之旅、“万众创新·兴”青年设计大赛与2015年中国设计红星奖颁奖典礼。

  其中,开幕式活动以京津冀设计需求发布、设计资源落地签约及设计节吉祥物揭晓等为主,开展设计企业需求对接、设计资源落地等活动。两大论坛,“京津冀设计产业”论坛论坛以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成立为契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焦点议题,围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和轨道交通设计等方面,研讨京津冀设计产业、交通、生态等协同发展。“新航城·新设计”论坛围绕新机场建设的规划设计与新航城未来的蓝图设计进行研讨。三大品牌活动中,设计体验之旅以“设计演绎绿色家园”为主题,通过不同主题体验之旅,突显“传统文化、前沿时尚、互联网+”等多元设计元素,彰显新区设计魅力。“万众创新·兴”青年设计大赛暨颁奖典礼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背景,结合“互联网+”未来发展新形势,针对青年设计师,取“新(xin)”的类谐音“兴(xing)”,蕴含以创新促大兴之意。中国设计红星奖是国家级的政府公益奖项,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认证奖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

  稳扎稳打,蓄势待发

  据了解,2015中国设计节在充分吸纳第一届活动的基础上,整体活动规模将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本届设计节涉及领域广,对大兴,对北京乃至对整个中国设计产业都有着非凡意义。为确保2015中国设计节的顺利举行,日前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各单位增派人手,稳扎稳打,力求通过精心筹备,将本届设计节打造成当前中国设计节领域最高水平的顶级盛会。

  此外,本届中国设计节必将充分彰显大兴设计优势,充分依托亦庄新区的品牌和影响力,在汇集国内外顶级设计人才和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大兴区设计产业升级,从而将中国大兴打造成为北京“设计之都”的核心所在,推动中国设计产业的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